苯教历史文化地理初探
苏尔发
近年来,藏学界对于藏族苯教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研究者已经对苯教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门探讨,部分学者虽对历史文化地理有所涉及,但大多都放在了对于苯教历史的研究,而对历史时期苯教文化地理的系统研究相对比较少,研究苯教的历史文化地理能够对藏族的过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就苯教的传播、高原特性、寺院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一、绪引
(一)论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苯教是藏民族的本土宗教,从时空上讲,一是从远古时代的象雄文明直到今天,苯教对藏文化的影响巨大;二是苯教曾遍及整个青藏高原,曾是全民信奉的宗教。但自从佛教在约公元十一世纪时占主导地位后,苯教迅速衰败,成为一个弱势宗教,但苯教的文化传统对藏民族各个领域的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对苯教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二)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国内也对苯教研究逐步深入,相关论文及著作50余篇(部)。本文就对近十年来藏族苯教的研究成果就行简要梳理。从苯教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相比较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学术界关于苯教的研究成果还是较少。其研究角度也大体趋同,创新性研究较少。成果方面是论文较多,但少见对于苯教的专著。其次,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来看,学术界的成果基本涵盖了苯教的各个方面,但对于苯教何时产生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对吐蕃时期的苯教研究也较少,若是能再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深入的了解藏族苯教。再次,从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汉文和藏文史籍和所出土的考古资料的整理来展开对苯教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过于局限。
通过对以上学术研究的梳理,笔者提出对苯教研究的几点看法。第一,研究的角度要广一些,对苯教的研究要更为深入的进行思考。第二,对于西藏宗教文献的研究和整理,这直接关系到对于研究者的学术史料的选取和应用,同时研究者也应该在苯教古文献研究上加强合作,取长补短,这既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也能提高效率。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面,笔者认为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性研究还是少,这导致我们难以展开对比研究,应该在这一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苯教建筑研究方面的论文应多采取此研究办法。
二、西藏地理环境与苯教初传
(一)地理环境概括
西藏地区平均海拔约四千米左右, 有“世界屋脊”的美誉。西藏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大致分为三个地形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高山峡谷区。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流和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雅鲁藏布江为西藏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约240×103km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由于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谚语,反映了这些特点。西藏地区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拉萨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h。西藏地区降水的季节也分配不均。
(二)苯教初传
苯教作为藏民族的原始宗教,最早兴起于今西藏阿里地区的南部,即古代称之为象雄的地方。关于辛绕弥沃的很多事迹有许多不同的记载,特别是苯教传统的文献与敦煌文献的记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辛绕弥沃是雍仲苯教的创始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在部落割据时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苯教。然而,雍仲苯教成为一个统一的宗教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辛绕弥沃以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吐蕃时期,甚至至今还可以在许多藏区找到。但是其中的角色不同了。象雄需要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来规范民众的价值观,规范民众的行为方式。苯教的诞生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不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也变成统治阶级统治下层人民的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苯教将先前西藏地区的原始信仰逐步统一到一起, 成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苯教的发展持续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又沿着雅鲁藏布江流域从西到东大范围地传播到了其它藏区。
三、苯教信仰的高原特性
苯教的神灵体系众多,是苯教文化渐使整个藏族文化趋于神秘性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苯教信仰有了自己独特的高原特色。这使得藏民族对自然抱着敬畏的态度。因此,民众不能随便破坏环境。此类特殊的信仰俗,除了受到苯教信仰的影响,还来源于苯教高原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
(一)苯教的环境意识
苯教认为,上天有灵。而崎岖的山地和繁茂的森林,通常被妖所管辖;在河流湖泊中,则盘踞着龙神。在平时,民众不允许得罪这些神灵,如果惹怒了就会遭到神灵的报应。
苯教将众多的神妖分为有害、有益、无害三种类型。苯教认为对人类有益的神妖乐于行善事,就应该供奉它们;而对于那些与人类有害的神妖,就应忌讳,尽量的不去冒犯它们,敬而远之。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它为保护高原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苯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综揽雍仲苯教对于生命的看法及保护自然的观念,渗透着人与自然合一的哲理。尤其是不能捕杀那些稀有的动物;也不准焚烧或盗伐植物以及森林;不准污染水源等等。如果人们人为地随意破坏环境,人类将对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当然也决定着人类的意识形态。藏族的生态伦理观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原文化,这种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其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特殊的高原环境的影响,重点体现在藏族生态伦理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青藏高原环境因素的制约,藏族人民不断的淘汰许多与其生态环境不相应的生产方式。在经过系统改革后被逐渐摒弃,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变为万物同源的观念,这也是在苯教信仰影响下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藏族的生态伦理观在高原环境因素影响下,逐布变成一种适应藏区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
四、苯教寺院的分布变迁
(一) 苯教寺院的形成
苯教在前弘期和后弘期都建造了众多寺院。象雄地方的四个著名大寺分别是:堪布扎泽益西与弟子昔饶泽臣创建的仲莫拉泽寺,雍仲泽臣创建的拉孜寺,祖喷泽臣创建的扎巴寺,尺巴祖喷创建的曲当寺。后弘期时,初始的寺庙有卮、依、巴、麦、辛等五世族之大寺, 因此有“四支八对”之呼。“四支”指的是卮氏的主要寺庙左侧的温萨卡、依氏的主寺旺丹轮珠、巴氏的主寺拉甫,以及麦氏的主寺巴登桑布日山。再加上辛氏的寺庙杰达当和尺旦罗布泽,和后来宁美昔饶降参创建的扎西曼日寺,怙主昔饶雍仲创建的卡郎桑丹寺,郎东达哇降参创建的殊胜雍仲寺等,合起来又称“八对” 。后来的部分苯教寺院,在格局上通常受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影响。
(二) 苯教寺院的分布变迁
苯教寺院的分布与其发展过程中的兴废和教徒的流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整个佛苯斗争中,最后是佛教兴盛而苯教就此衰败。苯教如果想要继续发展下去, 就必须选择远离强势群体。所以,今天的苯教寺院的分布,大都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佛教传入后,苯教在“卫藏”地区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重创。但是由于康巴和安多等地区处在藏区的边沿,一些偏僻地区的苯教寺庙因而得以保存下来。
在整个藏族地区,川西北地区是苯教分布规模较大。著名的拉顶寺以及苟象寺、大金寺均坐落于该地,现存苯教寺院五十七座。川西北和甘南两地山水相连,这为川西北地区的苯教势力向甘南藏区渗透提供了便利。因此,甘南藏区有苯教寺院十三座,其中迭部县十二座,夏河县一座。在灭苯兴佛时期,苯教僧徒被流放到嘉绒地区。所以该地成为了苯教势力的基地,拉顶寺就是嘉绒地区最大的苯教寺院。后来,该地也再次灭苯兴佛,因而苯教到迭部境内安营扎寨。现在,在甘南藏区境内存有12座苯教寺院,这也是硕果仅存的、非常难得的原始宗教文化遗产。
五、结语
文化地理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认识藏文化的内部复杂性和复合性。本文是认识上述苯教内部结构性的初步尝试。苯教关联了众多的文化论题,基于文化地理特征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因素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内涵,就像一个切面一样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构造。
苯教对于整个西藏的历史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此展望未来关于藏族苯教方面的研究正如对藏族其它方面的研究一样,该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从文化地理话题入手,苯教信仰的意义研究方面还有很多继续探索的空间,有关苯教化地理的话题还有更多内涵等我们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将来研究苯教领域的学术走向。西藏地区原始宗教与今天的系统化的苯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藏地宗教的本质,我们研究者还需要更加努力的投入到汉藏文献和田野中去,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我们在今后才能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