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24“春天”的音乐形象及其小提琴演奏艺术 ——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
崔楠楠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 -1827)是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他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中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就写有十首,而F大调第五奏鸣曲亦被称为“春天奏鸣曲”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笔者以作品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作品第一乐章的音乐形象及其风格特征,并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解析第一乐章中所蕴含的小提琴演奏艺术。旨在为初学者更好的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作品的音乐形象及其风格特征
这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24“春天奏鸣曲”是在贝多芬从波恩来维也纳之后,于1800年左右创作完成。这一时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逐渐达到繁盛期,创作出大量的杰作。同时,贝多芬耳聋的病症也日渐严重,身体上的病痛并没有
阻碍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作品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紧紧围绕主、副题旋律动机进行发展变化,通过顶针、级进、音程大跳、节奏重音等创作技术,非常细致的刻画了主、副题音乐形象,其总体的音乐风格是明朗优美,温暖积极的,充满了春的气息。这无不揭示出贝多芬内心热情与浪漫的气质。
(一)主题
主题音乐形象: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充满了春的诗意。
主部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段构成。主题旋律由二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构成旋律发展的动机式材料,钢琴声部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烘托,旋律线条极富流动性。旋律发展至A1乐段,主题旋律由钢琴声部奏出,主奏小提琴则以分解和弦形式进行伴奏,最后共同结束在属和弦上。
谱例1.
“谱例1”是呈示部主题旋律,由主奏小提琴在E弦缓缓奏出,音阶式的六度(a2–c2–e1)级进下行推动了旋律的展开,加入辅助音使旋律回环往复,第三小节出现“f1–f2”的八度音程大跳。随后,旋律发展运用了“顶针”的创作手法,使旋律形成“鱼咬尾”的关系,八度音程大跳在第四小节后出现了三次,推动了乐思的发展,体现出作品的抒情性和明朗优美的形象特征。
(二)副题
副题音乐形象:充满蓬勃的朝气,刚健有力,极富动力性。
副部同样由变化重复的两个乐段构成,其主题是以带有装饰音的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顿音下行构成动机式材料,以此构成两个完全重复的乐句。主题旋律的呈现是以主奏提琴与钢琴声部“对话式”的交替进行展开的,由三组二度下行模进的旋律所构成。
谱例2:
“谱例2”为副部主题旋律,钢琴声部以C大调主和弦转位所构成的柱式和弦为主,在力度与情绪上进行烘托。而主奏小提琴则通过节奏重音,跨小节切分演奏,以及第46小节对动机材料的紧缩,二度的下行模进等创作手法,逐渐使音乐节奏内含具有紧凑感,突出了副部主题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与主题旋律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小提琴演奏艺术解析
这首作品在其旋律的色彩变化和强弱对比上展现出贝多芬音乐语汇所特有的魅力,主题与副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形象刻画细致,尽管没有高难度的小提琴演奏技术,但在演奏中,对演奏者运弓与力度的把握、音乐形象的精准表达都有很高的要求,作品内在的抒情性不仅需要演奏者自身演奏技术的娴熟,更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
谱例3:
“谱例3”包含大量短促而轻快的跳音,小提琴跳弓演奏,手腕以画倒圈的方式灵活运弓;最后的一组琶音,运用了提琴演奏的跳弓和挑弓技术,在实际演奏中,为了符合副部主题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在运弓时,弓子演奏的时值要比跳音略长,拉奏的成分多一些,弓段运用逐渐向弓根靠近,旋律发展到“sf(突强)”,充分展现出音乐内在的紧张感和爆发力。
谱例4:
“谱例4”中力度的变化更为明显,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中,第三拍“sf(突强)”演奏,随后四组八度上行大跳,这对右手运弓的用力以及弓速有较高的要求,在演奏时,保留弓子尤为重要,在“sf”力度记号处,要依靠揉弦和瞬间加快弓速来完成。为了使每个音清晰的演奏,可以辅助前附点节奏与后附点节奏音型进行练习。在作品中,贝多芬在使用“突然的p(弱)”的情况异乎寻常的多,这进一步突出旋律的特点。
作品第一乐章优美浪漫、朝气蓬勃的旋律,奠定了全曲总的音乐风格与音乐形象,主题与副题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贝多芬内心的明亮与热情。小提琴虽没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术,但在音乐内涵的表现上却是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领悟能力与艺术修养。任何一位演奏者,都应在深刻分析与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心感受旋律色彩的变化,传达作品的音乐内涵,最终演奏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春天奏鸣曲》。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