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桂雨维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以中国的失败结束。李鸿章苦苦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开展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也随之宣告破产。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制度层面、军事力量对比以及战略部署几个方面来简要探析为什么中国会一触即溃。
一、政治腐败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士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也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作为后人,我们可以义愤填膺,但是我们更应该要深刻认识到其失败的惨痛教训,认真总结那些珍贵的历史经验,做到以史为鉴,不倒前人覆辙。
摧枯拉朽的清王朝已经被历史的洪流狠狠地甩在了后面,而腐朽的统治阶级却浑然不知,慈禧一人的喜怒决定着一切,工于心计的她一心搞内斗,努力的保持着朝廷大员势力均衡,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秩序而不顾国家的利益,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论是官僚集团还是普通百姓,都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当时的情况是统治阶层思想固步自封,昏庸腐败,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封建专制根深蒂固,清朝内部倾轧,地方和军队派系林立,全国一盘散沙。而此时的日本确实另一番景象,通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且建立了高效率的资本主义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强盛国家为目的,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甲午战争打响之时,一边是经过洋务运动修修补补,但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一边是经过明治维新以后生气勃勃而又野心腾腾的日本,相差了一个时代,挨打也就成了必然。
二、军队力量对比
早在战争开始前十年即1884年,日本就开始了大陆作战准备活动,一方面大力提高自造舰船的能力,一方面从英法两国购进新式大型军舰。为了解决扩充海军的经费困难,天皇还几次降谕节省宫廷开销,每年拨30万作为造舰费,并令文武官员也各献薪俸的十分一为补充造舰之费,到甲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大小舰船33艘,总吨位达到6.4万吨。
中国海军分为四洋(南洋、北洋、福建、广东),然而甲午战争中,只有北洋海军参与了作战,其他三只并未参加。李鸿章在战后也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北洋海军主要有战舰7艘,1888年后,海军不在添置一舰,而日本却每年平均购入2艘。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正值慈禧大修颐和园之时,为了追求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不顾国家的危亡,将海军经费挪用于修园。据统计,总共挪用了1300万两,若将园工花费全部用于购置新舰,再添一支原有规模的北洋海军绰绰有余。北洋海军参战舰队吨位是3.2万吨,日本参战舰队的吨位是4.2万吨。从规模上就输人一筹。同时,北洋海军的舰龄偏大,安装的火炮都属于慢射炮。日本舰队的舰龄普遍偏小,所装大炮大多为速射炮,发炮快。日本发6枚,中国只能发1枚,日本有速射炮97门,中国只有5门,怎能不被动挨打。尽管将士们一腔热血,奋勇杀敌,硬件设施落后已经决定了谁胜谁负。
三、战略部署
日本明治政府实行扩张政策,1878年,日本设立参谋本部,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将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发动官员条陈征服清朝的方法策略。《征清方略》提出了三个任务:(一)与北洋舰队决战,击毁其四分之三以上船只,使之不能成编,以便护送陆军前往北洋。(二)谋取海军前进的根据地,先以前锋攻占旅顺,继则击破渤海门户威海卫,方可是北京之要道畅通无阻。(三)选好北京的登陆地点,乘夜暗之机,以运输船为先导,摧毁沿海的炮台要塞,兵支援陆军部队登陆,逐步向北京进逼。规定对华作战的总目标是:击败北洋海军,占领北京,擒获清帝,迫其结城下之盟;然后将中国分割为6块,或直接划入日本版图,或为日本的保护国。可以看出日本确确实实的在准备对外扩张。而此时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判断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虑而非近忧”,对日本的野心没有引起重视。无战争准备的清政府对抗蓄谋已久的日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况且清政府一开始就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而不积极备战。醉心于调停的教训是深刻的,一开始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后果也是严重的,当政者不依靠本身得努力和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却一昧的依靠列强的调停,战无决心,迁延时日,最后走上步步被动挨打的地步,欲求不败是不可能的。
战争在平壤打响之时,开往朝鲜的4只军队竟没有统帅,这就使得军队无法统筹作战,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将领中意见不一致,有主张主动出击的,有主张撤退的,士气受到极大影响。在开战前一个星期任命叶志超为统帅,然而此辈战无决心,没有制定出一个正确的作战方针,更是在战后不久带领士兵狂奔500里撤回国内。尽管有部分将士与日本进行了殊死搏斗也无法挽回败局,日本仅用了三天就将鸭绿江防线击破,进入中国本土作战。清朝为了京畿一代安全,将重兵布置在家门口,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山东和威海卫两个及其重要的军事要塞。像这样的安排怎能不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前,日本就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间谍活动,绘出了朝鲜、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对北洋海军的实际情况和行踪也是侦察得了如指掌。甚至破译了中方的密电码本,对中方的战略方针也尽知无疑。日本的间谍活动如此猖狂和中国官员职守不忠有莫大的关系,战争失败也是必然。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仍然不知进取。通过失败铭记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才是目前应有的姿态,不要等危险来临才恍然醒悟,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