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时代下的“残酷青春”
韩 梅
在“80 后”的青春文学写作中,残酷是其一大特征,以春树、郭敬明为代表的“80 后”作家用小说的形式来述说主体经验,来表达青春之残酷。这种表达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大多以抒发自我这一目的进行写作,但随着文学功能逐步发生变化,“残酷”的青春文学也未能经受住在这个消费文化时代的物质诱惑,虽任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书写残酷的青春真实,但“残酷”终究成为了一种吸人眼球的消费文化的符号。
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 后”,正处于中国快速资本化的进程,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全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物质相对富足。这些
社会历史状况构成了“80 后”的写作背景和心理现实。此外,“80 后”作家大多数出生于稳定幸福的小康之家,有着相对平顺正常的生活轨迹,年少成名又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关注,可以说,“80 后”作家的生活起码在表面上与“残酷”无关。然而,在“80 后”作家中,却形成了“残酷青春”写作潮流。
“残酷青春”小说是“80 后”作家文学创作中一种风格鲜明的类型小说。突出青春伤痛,不断地将人物命运的悲剧推到极致,“求而不得”几乎是残酷青春小说主人公的共同命运,其间的反差令人惊讶。阅读残酷青春小说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书中人物命运之悲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失学、失恋、强奸、早孕、绝症、死亡甚至集体死亡在残酷青春小说中出现密度之高令人瞠目,甚至多重的命运打击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一类型小说滥觞于“80 后”作家春树200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北京娃娃》。《北京娃娃》是中国80后知名作家春树的代表作品,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残酷青春”小说,是中国残酷青春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小说描述了作者春树从14岁到17岁之间坎坷的情感经历和令人心痛的生活历程,虽然是以小说的形式存在,但实际上是一部作者省视自己过去生命痕迹的“成长史”。作者以早熟而敏感的笔法描写了作为新时代的一代人,在情感、理想、社会、欲望、家庭、成人世界之间茫然、迷失甚至绝望的历程。而郭敬明另一部长篇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则更将这种人物的悲惨命运推向极致。
少女易遥在17岁时爱上不良少年后怀孕,和她比邻而居的齐铭则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老师的宠儿,父母的掌中宝。两人之间有种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微妙情感。直到顾森湘和顾森西姐弟俩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齐铭和同样优秀的顾森湘恋爱,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顾森西对易遥产生了好感。当易遥与齐铭各自有了感情归属、彼此渐行渐远时,易遥却因无意中给顾森湘转发了一条短信,间接害死了她。结局呢?“在那个世界放弃我的时候,我也慢慢地松开了手。”易遥选择了以跳楼结束生命,而齐铭在目睹所有惨相后,拧开了煤气……
在镜头切换般不断闪回的画面中,读者仿佛也看到了那令人惆怅低回的场景,更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在情绪。通感、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在“残酷青春”小说中也十分常见,郭敬明在《悲伤逆流成河》中这样描写一条安静的走廊:“消失了声音。消失了温度。消失了光线。消失了那些围观者的面容和动作。时间在这里变成了缓慢流动的河流。粘稠得几乎无法流动的河水。还有弥漫在河流上的如同硫磺一样的味道与蒸汽。走廊慢慢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隧道般的洞穴。”将时光比喻成缓慢流动的流,生动具体的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沉闷、压抑、难以摆脱的情绪
“残酷青春”小说建立在“80 后独特的意识形态”之上,是“80 后”作家借以表达 80 后一代人对青春与世界的看法的方式。80后成长在一个等级差别非常明显的时代,家庭条件的差距使他们经历着完全不同的事情,同一个城市里,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和一个下岗工人的孩子生活在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而农村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主要内容是新一代青年人相对边缘的青春生活经验,反映了青年群体在成长中遭遇的迷茫和焦虑。残酷、孤独、惶惑和痛苦、主拜金义、“弱肉强食”、贫富悬殊,等等,是这些作品的主要基调;资本和权力是影响80后整个生长环境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强烈单纯的自我意识,以及否定和叛逆的青春情绪是作品的重要标识。80后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不平等、不公平的世界,但由于她们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不公平产生的原因有不一样的理解,他们对这种不公平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80后倾向于渴望获得金钱和权力,这对他们的人生选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残酷青春既是一种类型小说,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青年亚文化的现实标本。它通过现实与文本的强烈反差,表现出了处在青年反叛性文化中的边缘青年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虚无感与受伤意识。
最初,“80 后”作家用小说的形式来述说主体经验,来表达青春之残酷,这种表达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大多以抒发自我这一目的进行写作。但随着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影响,文学功能逐步发生变化,“残酷”的青春文学也未能经受住在这个消费文化时代的物质诱惑,“残酷青春”小说最终成为“80 后”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之下,以特殊的生产机制、艺术渊源、青年心态为读者制造的“文艺流水线产品”。尽管很多作品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但仍然火热畅销,而且青睐他们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学生。
为了吸引读者,占有市场,也为了发泄内在焦虑,寻找自我完成,“80 后”作家采取了“制造文艺流水线产品”的方式进行残酷青春的书写,他们制造残酷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端的人物行动,从而构成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了表现人物的极端命运,为了突出酷烈的视觉冲击力,“80后”作家往往采用浓烈的色彩对比、夸张、比喻和通感等方式来制造鲜明的画面感。带动读者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营造出混乱、盲目、阴郁的情感氛围。虽任保留着自己原有的书写残酷的青春真实,但“残酷”终究成为了一种吸人眼球的消费文化的符号。时代的残酷似乎比青春更残酷,也许“80后”要等到青春和时代的残酷一起显现时才能真正地了解青春应该如何书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