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焦 洋
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中也出现很对与网络舆论情况所引发的突发事件,为了防止网络舆情进一步的扩大和蔓延,高校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总结出高校可用的相关经验,教育管理人员对待网络舆情的控制十分重要。
网络舆情通俗的讲就是网络舆论情况,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应的网络建设也更加全面,网络的普及给高校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对人和事物的独到理解,网络所要求的“门槛”也相对较低使得人们飞快的接受了这一新鲜事物,但是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相关问题,社会、学校发生的事情大家会通过网络很快的知道相关信息,很多问题跟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网络舆论,而这些网络舆论又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严重可能会导致一些舆论事故,所以高校要建立相关的舆情预警机制预防相应的事故发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特点
首先,高校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热点问题,大学生都是受到过高等的教育,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对国内国外的时事政治相当的关心,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网络中经常出现一些有害国家尊严或者国家形象的相关问题,高校学生们往往通过网络来对这些事给予评价,有些言论是有着正确的判断但是还有一部分是有着很强的个人情感,这就形成的相关的网络舆论现象,如前一阵时间发生的“家乐福事件”中其主导的力量就是在校大学生,很多人在网络上渲染法国与中国的冲突,使得很多高校大学生在网上舆论的误导下去做出在家乐福门口抗议等不理智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大大的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稳定。
其次,高校学生关注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现在校园随着网络的发展,身边的事情发展已经不再是小范围知道的事情了,相反学校出现的大事小情都会第一时间在网上被公布出来,这些问题通常会得到大家的激烈讨论和转发,造成了舆论现象,而最被高校学生所关注的是评奖评优的公布、课程的调整、校园贪污、学术作假等问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舆论不采取实名制,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等,由于网络不需要实名制登陆,很多的高校学生没有相关的责任意识,肆意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而出现了一些不坐实的言论也不会收到相应的处罚,发言者的身份根本无从查起这样的“自由”使他们不用顾忌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伦理,使他们更放心、自主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这样的做法让人们能自由发言,但是又导致很多故意误导的言论出现。
第二,高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讲究道德的环境中很多情况下不能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网络这一平台正好给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一些传统的通信设备中无法表达的个人言论和空间,网络舆论空间可以让网民畅所欲言,当然这样的言论都是有着两面性的,有的言论处于理性角度给其给予忠实的告诫,但有的言论则根本是误导性的,而问题的真假最终就会化成简单的对与错,哪方声势大哪方就占有一定的地位进而取代了人民想要认知对错的心。
三、教学管理人员应建立高效舆情预警机制
首先,网络舆论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影响的范围也很广泛,要想使得网络的相关舆论能对高校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的话,就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预警体系也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明确相关的分工,也要积极培养一批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立场坚定的懂得网络相关知识的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实际分析这样的问题。
其次,对于舆情方面的收集工作要深入开展,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对校园网络的用户都要进行实名制登记,并记录相匹配的IP地址,对于相关的信息要分层控制,常规的信息来源可以正常收集并且快速发现网络舆论中不和谐的因素,并积极引导,如果一旦出现重大的网络舆情要做到时时跟踪,及时报告事情进展,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让舆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设计高效的网络舆情采集方式。首先要做到及时准确的发现出现了什么样的热帖;其次要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培养方案设置出高校自己的发帖专区,从中发现其重要的事情,和相关的言论动向。
最后,高校要组建一支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第一线上的人员,或者是部门,老师、学生也可以建立出一个代表学生言论的代表小组,然后让校领导直接与这样的代表小组对话,小组成员可以就自己身边的事还有相关的问题给予出自己的看法,分析舆情采集阶段的信息,要及时发现舆情发展的源头以及苗头,总结出预测性、趋势性信息,向舆情领导小组进行汇报。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明确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组建一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了解的部分,对这个部分给予人力,物力还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这样才能调动起相关人员的积极性,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舆论信息确保检测的正常进行构建出一个高校舆情预警机制,对错误的舆论要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建设舆情预警机制要全方位考虑积极反应相关信息,保证信息的上传通畅为学校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创造环境。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牡丹江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