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
李凌雪
梁启超作为我国近代教育家,其德育思想继承传统经典、汲取国外精华,所著《德育鉴》等对当代德育思想影响颇深,其“辩术”、“立志”、“知本”的德育理念及“存养”、“省克”、“应用”等方法至今仍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及高尚情操有着极大的启示。
一、梁启超德育思想的渊源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其德育思想主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孔子以“仁”为中心的人生观,根据孟子思想“存其心,养其性”进一步提出“存于养相属,不养则不能久存也”的观点;对曾国藩“省克”等思想有所继承;还继承了王阳明、龚自珍的学说,从“知行合一”、“知难行易” 到“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的“心学”理论推演出要培养独立人格、立志及实践等理论。
梁启超的德育思想还融合了国外理念,在日本流亡14年间,深受日本明治思想影响,其在《新民说》中对公德与私德的论述便是依据日本加藤弘之《道德法律进化之理》并融合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而提出。
二、梁启超德育思想与现代高等教育
(一)“立志”与理想信念教育
梁启超在《德育鉴》中对“立志”做了三点论述,其一,立大志,为圣贤。“必立志,然后能自拔于流俗,盖长抗心思为伟大人物,不屑于庸流伍,其所以自待者既高,则其所以自责愈不容缓,而无一线可以自恕。”只有心有所向,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前行,最终脱离庸流,并通过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表达“立志”的重要性。其二,不轻易改变志向。一旦立定志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他事不足以相夺。”其三,持之以恒。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恒心,如能做到“进学无间断”,才可算真正意义上的立志。
“立志”无疑是德育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人格与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今高校已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思修等课程中,甚至在中小学都会开设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但效果却不如人意。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出现缺乏理想信念,不知为什么而读书的情况,而这直接导致学生厌学、虚度时光。 “大凡为学,需有所立。卓然不为流俗所移,乃为有志。”即便是有部分学生怀揣理想,却又经不住各种诱惑及琐事的干扰,不能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进而会动摇信念,他们会在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集体和个人之间,选择后者,好不容易存有的志向也抛之脑后了。另有则是缺乏意志品质,难以克服懒惰,不能够坚守思想道德信念。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现象重视度还有待于提升,对“立志”的教育也应当思考,课堂上的举例说明或是一带而过是否应当向更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公德和私德”与集体意识教育
梁启超提出的“公德”与“私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而我国传统教育学说中,主要是关于“私德”的论述,“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可见古代德育思想是重私德、轻公德。在梁启超看来,“私德”虽能立于社会而无愧;“公德”却能“利群”。即是 “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而这正是道德的目的,因而“公德”与“私德”同样重要。
梁启超提出“公德”的重要性,因为“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乃无以为国也。”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的建立。如今,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于高校德育,高校德育中的“公德“应当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内容的升华,尤其当关注集体意识教育,集体意识从人类群居历史以来是不可缺少的,而现在90后一代的大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尤为突出,常常出现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为了学分或是奖学金而参加活动和比赛等现象,这将极不利于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
(三)“省克”与自我教育
梁启超曾在给子女们的家书中提到“生活太舒适,容易消磨志气”,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当时常自我“省克”,居安思危,才不至于浪费资源,寻求进步。“省克”也被列为其德育思想的重要一步。克制与省察相互促进,同时也相互制约,就省察而言,“既能存养以立其大,其枝节则随时点检而改善之,则缉熙光明矣。” 立定志向志并培养积累心中的浩然之气,只要随时自我省察,不断改正,就离成功不远了。梁启超还对省察的方法做了细致的分类,其中枝叶省察法即是“每动一念,一发言,一应事,皆必以良知一自镜之其有为良知所不许者,即立予销除是也。”随时进行自我监督与约束,一切皆遵循良知二字。就克制而言,如同社会中的“人治” ,“不加人治,则必反于野蛮。”所以“克制”对于个人以及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生的“省克”意识主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完善自我。而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也是自我教育能力,主要表现为责任感不强、做错事不自我反省、无法克制地沉迷网络等。从客观上看,高教短时间的教育很难改变家庭教育对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我教育”是一项艰巨又难取得成效的任务。但从主观上说,高校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容易忽视自我教育的力量,常常采取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重视群体教育而忽视个体教育。最终无法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而“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当信奉的。
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是将其落到实处,面对个性、自我的90后一代大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其思想现状,探索教育规律,并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指引和借鉴。在德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上做到创新与需要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注重高校德育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汉代经济繁荣密不可分
由于汉代前期的修养生息政策,到后来的汉武帝时期强盛的国力,汉代的经济强身,人们众多,生活条件优越,这种建造大型汉墓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丝帛、漆器等,都可以体现出,汉代上层贵族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投入在墓葬建造上,并达到了一种视死如生的精神追求。
四、结语
关于升仙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但是主要流行于汉代,这种思想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思想表现形态,它的出现与流行更是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及社会主要思想的表现,这不仅仅是当时的一种民俗表现,同时这种思想表现形态也受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这是多方面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这种思想表现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必经的思想形态过程,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