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中文化意蕴的多维性
廉晓娅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不仅擅长从绘画与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去构筑小说文本,还能通过大量富含文化意蕴的物象巧妙地描摹威塞克斯的艺术世界,为读者展示了十九世纪威塞克斯乡村的社会风貌,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其中,《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便是其艺术风格与技巧的典型代表,本文拟就通过该小说探讨哈代如何用富含乡土特色的文化意蕴去突出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故事情节。
一、方言土语
原文:“Tess is a fine figure o’fun, as I said to myself today when I zeed her vamping round parish with the rest,” observed one of the elderly boozers in an undertone. “But Joan Durbeyfield must mind that she don’t get green malt in floor.”
张谷若译:“俺今儿个看见了苔丝和那一群女孩子,一块儿在区上游行,俺就自个儿对自个儿说啦,‘苔丝那孩子,真是个怪友意思的漂亮妞儿’,”一个老酒鬼低声说。“不过,昭安·德北可要小心,可别把还青绿的麦芽撒到地上。”
孙法理译:“今天我看见苔丝在郊区跟别人跳舞,我对自己说,‘苔丝的样子多逗人爱,’”一个上了点年纪的酒客低声说。“不过,琼恩·杜柏菲尔德,你可要多加小心,不要让绿油油的种子钻进地里去。”
哈代原文中的“green malt ”是英国多塞特郡的方言,原意为“浸过四十八小时,开始出芽之麦粒”,后被引申为“受孕”之意。张译本和孙译本虽则都是直译,却都在脚注里点名了引申义。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样的方言土语轻松活泼、质朴简洁,符合人物身份,也直接反映了当地的语言风习。
另一则典型的方言土语的例子出现在文章开篇第二章,在五朔节的妇女舞上,当苔丝的父亲德贝菲尔德喝醉了酒,仰卧在醇沥酒店的车上并且嘴里乱唱“有祖坟在金斯贝尔”的时候,苔丝非常难为情并想为父亲开脱,却听到她的同伴说“他这是赶完了集灌饱了黄汤呢!”,这是马洛特村的一句俗语。原文为“market-nitch”,没有透露出任何“酒”、“喝酒”的字样,但实际意思是“赶集喝多了酒”。威塞克斯人好饮,嗜酒之风遍及村镇,不仅仅是马洛特、韦特伯里,还包括苔丝后来去消遣过周末的猎苑堡(一个衰败的镇),便由于每周六工人们收工以后来喝啤酒寻快活而变得异常热闹繁荣,有时候交易会和赶集在同一天,那么女人们也会买完日用百货之后小喝两杯才回家。
二、色彩隐喻
哈代在《苔丝》中多处使用了“红、白”两色,或纯色,或叠加,这两种色彩所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几乎贯穿了女主人公短暂生命中的所有重要时刻。在西方特别是欧美,白色是结婚礼服的主要色彩,表示爱情的纯洁与坚贞(也有说是上帝最喜欢的颜色);而红色容易使西方人联想到“火灾”、“流血”、“暴力”和“危险”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这一点上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正相异,我们语境中的“红白事”分别代表婚礼和葬礼。若说“白色”的苔丝是纯洁、美丽、那么“红色”的苔丝则代表着厄运与悲剧。
三、新与旧
19世纪的英国,因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农村传统的经济模式被摧毁,宗法制及农业文明一步步走向衰落,宗法制社会那种令人怀恋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消亡,“他(苔丝父亲杜柏菲尔德)是三辈人中最后的一辈。这座房屋的农场主早就垂涎这所房子,想把它给他的长工们居住了……终身佃户几乎跟小不动产主一样在村子里一向不受欢迎……因此租约一到期,房主便不肯续租。”苔丝父母一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虽然他们的地位比庄稼汉稍高出一等,但一般不受村民欢迎,他们房子的租期一满,就很少再租给他们。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逃往大地方寻求避难,直接影响了地方风俗的维持和延续。
而受益于工业文明的城市却展现出另一派繁丽的景象,“他(安琪)在半夜的灯光中徘徊于这个旧世界的新世界里的蜿蜒的街道上。这个地区是由种种设计独特的建筑构成的。他能在树木掩映之中和星光衬托之下看到它高耸的屋顶、烟囱、阳台和塔楼。这也是一个由一幢幢独立的大厦构成的城市,是坐落在英吉利海峡上的一座地中海海滨风格的修养游乐圣地,在夜里的此时看去显得尤其壮丽动人。”农村小农经济的瓦解与城市工业经济的繁荣,前者代表的旧文化与后者象征的新观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如苔丝母女,以及安琪父子。
四、《苔丝》的伊甸园母题结构
《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夏娃如出一辙地相似,也是白璧无瑕——陷淖沾泥——跌入深渊——以命赎罪,故而可以说小说总的结构暗合了亚当和夏娃痛失乐园的神话。夏娃与苔丝的悲剧命运始于她们的处女身份——婚前属于父亲,婚后属于丈夫——也即她们是男权社会争斗的砝码和牺牲品。
哈代浓烈的乡土意识及其对故乡民俗文化的眷恋,渗透在主题结构的设置、情节冲突的转圜,以及人物与环境的融合,其饱蘸感情的笔墨也让我们有了对文本文化内涵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因此,《苔丝》文本及苔丝的人物形象具有了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也丰富了人与土地、人与环境之间的内涵。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教育系)
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