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观的演变
彭 飞
基于人们对语言问题的不同理解,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语言观是会随着自然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语言逐渐加深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现阶段语言观经历了由语言优劣论到语言融和论再到语言生态论的转变。
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施莱谢尔在《达尔文理论和语言学》一文中主张:“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的。”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提出:“语言创造出来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阶级的需要, 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满足社会各阶级的需要。正因为如此, 创造出来的语言是全民的语言, 对社会是统一的, 对社会全体成员是共同的。”语言在《辞海》中则被定义为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因为时代的不同,世界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人们对语言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观。随着人们对语言理解的不断加深,其语言观也在不断的演变,本文将探讨人们语言观的演变过程,研究不同语言观的各自思想内涵。
一、语言优劣论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在科学发展史上十分重要著作——《物种起源》。语言学家受此影响,想用生物进化的模式来研究语言的发展,施莱歇尔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语言优劣论的重要代表人物。1863年,他写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文,认为语言像生物一样是一种天然的有机体,按照一定的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施莱谢尔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发生分类,并提出谱系树理论。此外,施莱格尔认为“我们地球上不同民族以前和今天所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三类:没有任何语法结构的语言、使用词缀的语言和具有屈折变化的语言”。这就是人们称之为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的最初划分。其中,屈折语是所谓的“有机语言”,这类语言在内部结构方面是最优越的。他认为,语言的历史与生物物种的历史相似,就像生物物种起源于简单的生命细胞,渐次通过肌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产生出世界上实际可见的各类物种一样,也应当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发端于据说像汉语那样的简单状态,然后通过辅助词的黏着,最后进入最高形式,即古典时期印欧语在开始衰落以前所呈现的屈折结构形式。在施莱谢尔看来,以英语为代表的屈折语比以汉语为代表孤立语更加优越。这是典型的语言优劣论调。
二、语言融合论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斯大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在这部语言学文献中,斯大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全面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没有取得全世界范围内胜利的时代, 语言的发展只能通过一些语言被同化, 另一种语言取得胜利的方式进行;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的时期,即当社会主义巩固起来并实现于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各个民族语言就必不可免地会溶合为一个共同的语言,这个语言当然不会是俄语,也不会是德语,而是某种新的语言。同时,他提出统一的民族语言是高级形式,方言是低级形式,低级形式必须服从于高级形式(民族共同语);并且,语言的融合也不能看作是几年中就得出结果的一次决定性的打击行动,语言的融合是延续几百年的漫长过程。斯大林的这番言论是语言融合论的代表性观点。
三、语言生态论
现阶段,倡导语言生态论是现阶段语言文字发展的最佳选择。我们都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巨大的资源财富。与生态多样性一样,语言多样性也非常重要。我们倡导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为什么就不能去保护语言呢,没有道理一个民族用来沟通交流、传递文化的语言还不及一花一草重要。至于如何保持语言生态的平衡,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对语言多样性有充分认识,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尊重各种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民族文化的最佳符号,各民族传统文化大都是由本民族语言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并且,语言是交际工具,在本民族内部实现的是沟通交流传递信息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各民族语言都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保护民族语言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我们需要认识到语言不分大小都是人类的不可再生资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也就难以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最终会走向灭亡,所以各民族语言应该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各就其位,各尽所能。保护民族语言对维护语言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语言不论大小都是一个社会的宝贵财富,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
四、结语
自语言产生以来,人们对语言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从早期施来歇尔的语言优劣论到上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语言融合论再到语言生态论,语言观随着自然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语言逐渐加深的理解而不断演变。每种语言观都代表着当时人们对语言的一种观念与态度,都是人们在对现阶段语言研究进行充分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笔者以为,语言生态论最符合现阶段的语言环境,每一种语言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我们应该倡导健全的语言生态,保护民族语言与地区方言,保持语言多样性,建立一种多种语言共存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