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实践教学小议
王曼利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抽象和艰深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对教师大量的理论灌输很容易产生“理论疲劳”,如果教师不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文学理论的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在此,本文提出《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门课教和学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在我们对文学理论的改革设想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由此,《文学理论》实践教学可从这么几个方面展开。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加文学阅读量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现象的总结,比较抽象。传统的文论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学生单方面接受为主。很多教师都觉得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学习天性,将教学主体位置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让他们大幅度地增加阅读量,特别是文学经典的阅读。可在业余时间开展“读书月”活动,改变一些学生惰性的读书和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对于一些中外名著作品,要求学生反复精读。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最新国内外研究状况予以指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认识,撰写小论文,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学生的写作和理论抽象能力都会加强。
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文学素养
院系可定期举办文学学术研讨会,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比较前沿的理论,激发学习文学的兴趣。还可举办大学生文学创作活动,设立等级和奖项,让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周围同学一起积极写作。可举办大学生电影节,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演出,交由专家评判。可举办学生的文学讨论会,让学生对于一些新兴的文学现象进行讨论。有些文学样式因为契合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对于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进行讨论,学生肯定非常有兴趣。
各种层次的创作会、研讨会和讨论会,是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活动中来,培养他们对文学敏锐的嗅觉和较高的审美感悟力,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文学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声称没有时间去阅读文学原著,但对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更多地借助多媒体、网络和一些影像资料,来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文学理论是“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有关的文本都可以为我所用,并不存在是否专业上“越权”的问题。
《文学理论》课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课堂上单方面灌输,学生肯定不喜欢听。很多学生虽然很喜欢某个授课教师,但只是老师讲,无论怎么想给老师“捧场”,总是会有分神和想睡觉的时候。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大致分为文学理论爱好者和一般学生。对于一般的学生,只做最基本的原理、概念范畴的教学;对于文学理论的爱好者,可立体地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入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书籍供选择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理论兴趣点。这样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给提供相关的书目,培养其初步的理论感悟能力,鼓励多做思考,有了看法后可写成论文,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四、密切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史的理论概括,本就该对文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可让学生将具体的文本、文学现象与理论结合,让他们能对具体的文学现象加以判断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组织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进行讨论,弥补教学当中理论的空洞,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动性。
我们可在《文学理论》教学的第一学期,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文学作品,老师给予评论和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关的理论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第二个学期开始,可给学生布置论文写作。帮学生发掘兴趣点,指导他们选择论题。再次,进入论文写作。最后,可以安排一个小型答辩会。在写作和修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为以后从事文论研究工作、编辑工作甚至文学创作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设置与专业方向和《文学理论》相关的课程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问题使我们看到开发和设置一些相关课程的可能性。从理论来说,我们可开设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已有开设);从文学理论的实际操作来说,我们可考虑开设《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课。设置这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动手能力都是一个好的提升。
六、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联手,共同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
美国艾布拉姆斯曾提出“文学四要素”说,从这几个要素出发,文学理论的研究包括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接受学等方向。具体到教学实践,我们《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完全可和其他一些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理论补充上来说,《文学理论》可和《西方文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相互印证,各取所需;从理论的操作来说,《文学理论》则可以和文学课程结合;甚至可和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这样,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被扩宽,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知。
七、结 语
《文学理论》的特质要求教师尽快地改变本门课的授课理念,实践教学是拉近《文学理论》教和学之间距离的最好的手段之一。我们应注重解放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能将《文学理论》课从课堂的理论教学变成可以动手实践的一种“技能”。同时,学校在相关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和《文学理论》进行更好地配合。这样一来,《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