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帝王祭祀探析------以1876年光绪《起居注》为例
发布时间:2016-06-23 19:13:16        发布人:魏宪伟        浏览次数:277 次

帝王祭祀探析------以1876年光绪《起居注》为例

魏宪伟  

   光绪二年灾害频仍,光绪帝妄图通过祭祀来消灾避祸。通过对皇帝祭祀的时间、对象、人员、方式等方面的探析,不止展现出皇帝祭祀的大致构成,而且体现出文化的实用主义、“君权神授”、“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等种种事实。

绪论

   1876年即光绪二年,也是“丁戊奇荒”的前一年,这一年灾荒频发,“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亢旱为灾;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复遭水患”,光绪帝在灾害发生后采取多项措施,力图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因“不肖州县假公济私、罔恤民艰者,亦所不免,甚至执法营私,违例苛派或匿灾不报,民隐未能上达”等种种原因救灾不利,也间接造成1877——1878年的“丁戊奇荒”。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古代帝王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其统治的理论基础,每遇灾祸无不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期望消灾避祸。1876年虽然正值洋务派求强求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年代,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光绪皇帝仍不免桎梏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灾大难降临时屡屡进行祈雨祭祀活动。本文将以1876年为例,探讨清代帝王或者封建帝王的祭祀理念,本文将从祭祀时间、祭祀对象、祭祀者和祭祀方式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祭祀时间

   据《起居注》记载,1876年祭祀活动有20余次,在光绪二年正月二十四日、二月初三日、三月初四日、三月十四日、三月二十四日、四月初五日、四月十六日、五月初二日、五月十三日、五月二十四日、闰五月初七日、闰五月二十日,光绪皇帝亲自参与国家祭祀,皇帝祭祀时间集中在农历一月到闰五月。除去皇帝亲临的祭祀,还有许多是由大臣代替天子进行的,如光绪二年八月初四日祭昆明湖龙神祠等等。

   皇帝祭祀多在春夏季,其原因在于“上年冬间,雨泽稀少,入春以后仍未渥霈祥霙……雨水农田待泽尤殷”。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雨的不规律性极易造成旱涝灾害,其中北方以旱灾最为频繁(除去黄河泛滥外),南方则以洪涝为主。北方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冬春夏为一熟、夏秋为一熟,冬春夏三个季节的农作物多为耐寒作物,以小麦为主。小麦生长需水期往往在播种后及春季,播种后雨水丰沛,能保证麦苗出土;春季则是小麦急速生长的时期,当然需要大量的雨水来供给。封建社会虽有水利兴修,但远远没有达到农作物需求的程度,因此在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又逢干旱的情况下,大面积的灾荒就不可避免了。可以说1876年祭祀活动的时间性符合中国气候特点,也符合一年一熟或两熟的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二、祭祀对象

   古代祭祀多以现实需要为主。1876年北方旱灾较重,祭祀对象多为道家传说中管理雨水的神灵,但也夹杂其他信仰如儒家信仰、佛教信仰、历史人物信仰及祖先崇拜等等。

   (一)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七日祭祀:

   道教神坛:大高殿、社稷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城隍庙;

专司风雨: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时应宫、黑龙潭、龙神祠;

佛教:觉生寺;

历史人物:关帝庙。

   (二)光绪二年七月初七日祭:

  古代圣贤:文昌帝君。

   (三)光绪二年七月初九日祭:

   祖先太宗文皇帝;

   儒家先师孔子庙。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以儒家为正统,儒家学说在祭祀上强调“天地君亲师”:祭祀天地,这是一种自然信仰,而皇帝又自称“天子”即上天之子,因此祭祀天地既有祈祷风调雨顺的朴素愿望,也有以祭天地显示其政权合法性的政治愿望;祭祀君王,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特点,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的社会,君王是皇室的家长也是整个国家的家长,君王代表国家,因此祭祀君王一方面是表示政治顺从,另一方面则是一种早期萌芽状态下的民族国家意识;祭亲则是对先祖的崇拜,中国自古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一方面希望今人缅怀祖先创业艰辛,激励后人,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庇佑”,认为祖宗有灵;祭师在古代多为祭祀传说中的圣贤,朱熹明确提出“道统说”,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为先王,儒家以他们为标尺教导今人,寻求天下大治,秦朝律法“以古非今者族”即指儒家尊效古圣而非议当时的朝廷。

   儒家“天地君亲师”的祭祀理念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表里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君主正统地位,他与宗法制度相结合,规定了严格的祭祀程序与祭祀内容。帝王认可并加以实施这套理论,既有利于稳定民心、争取民意,突出自己的宽仁,又昭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特别是清朝这一由满族建立的王朝,统治合法性更要不间断的阐述,即使如此,清末革命党仍以此为借口进行革命活动。

   古代祭祀除“天地君亲师”外多是因当时特殊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祭祀,这类祭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实用性,在1876年北方旱灾频发的情况下,皇帝祭祀多注重于龙王神庙,因为在道教典籍中龙王是掌管雨露的。自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后,关于三教经典中的人物都被用作教化,清代早已集合一之大成,清代祭祀更脱离不了三教基础。明清关公信仰浓厚,其背景原因研究浩繁,如朱海滨的《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等,本文不再赘述。

   三、祭祀者

   国家祭祀应为皇帝亲自前往,但祭祀对象众多,因此帝王往往前去一两个神坛,其余神坛由满清宗室代为祭祀,祭祀者除皇室成员外只有少数僧尼陪道士参与祭拜活动。

   光绪帝在1876年祭祀活动中一般会亲自前往大高玄殿祭拜,其余祭坛只选取一个祭拜或不拜,例如光绪二年四月十六日在大高玄殿和昭显庙祭祀,五月初二日在大高玄殿与凝和庙祭祀,五月十三日在大高殿和时应宫祭祀等等。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大高玄殿是清朝皇家道观,陈列神灵与皇帝“天人感应”的皇权相匹配,祭祀与“君权神授”相适应,更能体现“天子”对神的崇敬和代神牧民的合理性;而其他神坛只是应现实需要,祭拜求雨等。

   国家祭祀神坛众多,除皇帝亲临外,仍有许多需要代祭,而代祭者都是宗室大臣,如五月二十四日除皇帝亲临的大高殿外,昭显庙由醇亲王奕宗代祭,天神坛由恭亲王奕䜣代祭,地祗坛由孚郡王奕譿代祭,觉生寺由郑亲王庆至祭祀等等。祭祀作为国家大事,理应由皇帝亲自担任,但大多时候都是派宗族大臣代祭,这一方面说明帝王祭祀只是一种礼仪要求,另一方面代祭者都是亲王、贝勒等宗室大臣,说明封建社会的“家天下”,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

   僧尼道士参与皇家祭拜,以闰五月初七日为例,在皇家祭祀完后,大高殿由道士祈祷,觉生寺由僧尼诵经祈祷,而皇亲国戚轮番上香。

   1876年的祭祀活动体现出“家天下”的封建皇权观,在国家大典上,有条件参与的都是“王大臣”即宗族成员。清王朝本质是满清王朝,满清王朝本质是爱新觉罗氏王朝。

    四、祭祀方式

政府祭祀分国家与地方两种。

国家祭祀往往由皇帝亲临或派人代祭,祭祀方式主要是“拈香”。光绪二年闰五月初一日,“亲诣大高殿拈香,并派惇亲王奕宗等叠次分诣”。清代继承中国传统礼仪,在祭祀典礼上关于服饰、语言、行为规范等都有详细规定。

地方祭祀皇帝往往通过颁发匾额的方式参与,光绪二年九月十四日,曾国荃请求皇帝为新修的河神庙颁发牌匾,光绪帝“著南书房翰林恭书匾额一方,交曾国荃祗领敬谨悬挂”。

   皇帝参与中央和地方的祭祀活动,力求以儒家传统规范治理国家,这样既能争取儒生的支持,又能扩大统治基础,将统治深入到民间去,同时还能昭示政权的合法性,“君权神授”。

五、小结

1876年正值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外来文化传播,洋务派“开眼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此时作为清王朝领袖的光绪皇帝面对大范围的灾荒,仍然寻求于神灵的帮助,其祭祀活动的本质在于维护专制统治:

   (一)通过祭祀活动,团结宗族贵戚。祭祀活动参与者除了僧尼只有满族宗室,宗室的团结更能保证皇权的稳定,保证不会发生内乱。

   (二)通过祭祀活动,宣扬“君权神授”。“天子”称呼来源于“君权神授”,皇帝是神在人间的代理人。通过皇帝的祭祀,将君权进一步神化。

   (三)通过祭祀活动,争取读书人的支持。皇帝祭祀是按照儒家传统规范进行的,祭祀活动就是在宣扬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符合汉族知识分子的要求。

   (四)通过祭祀活动,扩大统治基础。地方性政府祭祀活动,皇帝往往通过题字、赐匾的方式参与,这种“下基层”的行为往往让普通百姓效忠于帝王。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