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翻译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发布时间:2016-06-28 15:28:05        发布人:曹馨诺        浏览次数:172 次

翻译中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曹馨诺

   本文通过对小说这一体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说作品中隐含作者以及隐含读者的内涵并且由浅入深的对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进而指出译者在翻译时最合乎情理的状态是将自己放在隐含读者的角度上而且要充分尊重并表达出隐含作者想阐述的内在含义,最终要实现在完稿的译作中再现作者的文风文笔。

   一、引言

   在翻译小说的过程中,译者从其文本里体悟到的思想情感是否与作者的真实感情一致呢?译者是否要遵循每词每句都依照作者的风格进行翻译呢?而最终的译文读者能否在阅读后走进读者的内心呢?答案不言而喻。在一部小说写作中, 作者往往出于自身需要,在小说的不同部分展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自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中的隐含作者)。每一位译者在翻译中都过分自信的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作者的意思并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而实际上各个译者译出了各不相同的含义。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译者把自己放在各种不同的隐含读者角度,使得传达出的文中意思存在一定的误读。

   二、隐含作者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其含义是小说的受众基于对小说的理解然后自己架构出小说作者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小说现实作者在自己笔下文字中表现出的形象。具体来说,“隐含作者”就是作者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传达给读者,读者基于阅读小说对作者有了主观的认识后对作者思想感情与写作风格的理解与体会。真实的作者思想、情感和立场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且现实中常常是同一作者在自己不同时期的(或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隐含作者”也都各异。如果译者或读者死板的以作者的生平经历作为基础形成固定的形象,对于具体一部作品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偏差。所以在具体的翻译中,以“隐含作者”为基础将其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为脉络引导读者思想,让读者能够更自然的体会文中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思想。因为在一部作品中,“隐含作者”是一种既定的或者说必然的存在,它会在文章中通过各类元素的表达一切都和它保持一致,所以译者可以从小说的行文结构、文章修辞、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一探“隐含作者”脉络(也许庄重也许诙谐、也许深沉也许明快),从而在自己的译作中最大限度的作出对应的传达;另一方面,“隐含作者”可以使译者在翻译创作中更加回归到小说的文本分析,直击本质。

   三、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这一概念指的是从作品的内容亦或是形式中分析批评然后归纳演绎出其内涵的价值观念的读者(也可以看做为对文章的呼应者),这一概念的提出有这样一个推定,即推定文章作者假定读者在阅读后会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思想观点及意见产生呼应。原著作者在作品的写作进程之中常常会在脑海里设定作品针对的一些隐含读者,并且这些读者思想上完全认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者也就是真正阅读作品后的现实读者,那作者所期待的译者,自然是和自己在思想观点上有所共鸣的读者这样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作品的内涵,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该认识到,它会拉开译者与“隐含作者”间距离、偏离作者思想并对作品产生误读。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译者在工作时必须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复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即使作者的思想难以把握也要尽最大努力去摸索,译作时忠实传递出“隐含作者”的形象, 争取达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最佳状态。

   四、小说翻译:译者作为隐含读者的信息传递

   对于同样的作品进行阅读,译者的阅读和一般读者的阅读显然不同(他们有不同身份和出于不同的目的),这样就使得这两类读者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上出现不同。具体来说,一般的小说读者在阅读时比较随意,是在被其内容吸引后才会进一步思考文中“隐含读者”,阅读时很自由会随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自己也跟着变化将自己置身故事之中,对于“隐含读者”没有人会去关心(也就是说,一般的读者与“隐含读者”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有一定的距离)。相比较而言,译者虽然也是读者,但其在第一次阅读小说时就会以译者的姿态去阅读,这区别于一般阅读者随意去解读与阐释。译者在其阅读时自身承担特定的任务(即内容信息的传递),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反复分析并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意图,收集并掌握相关资料以便分析使用,最后从复杂的文字中构建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隐含作者”形象。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对“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应该等量齐观,一方面需要关注“隐含作者”在叙事、修辞和行文上独到之处,翻译时要有所体现这些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理解文章思想观点,使自己的译作更接近“隐含读者”的立场, 这就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最终达到二者的中庸。

   五、结语

在小说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重现“隐含作者”能更确切地认识到作品的审美价值、道德和社会价值;而置身于“隐含读者”的位置,译者能更近距离的看到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不同从而为自己的翻译找好角度,使的作品中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能够清晰展现。这无论是对于读者对外国作品的阅读理解,对其内容的学习消化, 还是对于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