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既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情感的特征具有两极性,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既要发挥情感在教育中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作用,又要努力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在升学的压力下,历史教学放弃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内容,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一个化石般的老师不停的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不少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学历史=背历史。历史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多分”,导致历史课中情感价值教育缺失。
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考试的能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敢于突破创新的人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有的学生穿着日本的和服在纪念馆拍照留影;为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有很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良辰吉时结婚登记,因为“九一八”“就要发”。这些人感情冷漠麻木,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不知道是值得我们高兴还是悲哀!
情感教育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得重要及紧迫性。历史学作为一门较特殊的学科,在情感教育上有其他科目不可企及的优势。在教学中,应充分的发挥历史应有的价值! 如何培养,做到有的放矢!
一、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
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还是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对外界事务还是比较好奇,稍加引导就能激发出学习认识的激情!点燃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教学《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了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该集主要讲述陈寿亭(六哥)经营的印染厂最后毁灭的结局。通过主人公陈寿亭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了: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
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二、用谈话法激发学生情感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三、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发展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历史环境成为情感教育实施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凭吊英雄纪念碑、烈士墓、革命胜地,欣赏教材上的历史图、人物图等,使他们在这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情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使学生难以忘怀,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忆能力,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印刷,欧洲到15世纪中叶才开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针于12世纪开始在我国的海船上运用,这为15、16世纪欧洲人远航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到14世纪初我国的火药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这些强烈的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既向学生传授了历史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使历史知识教育与学生品德教育融于一体。
五、以自身情感染学生情感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会相应地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热诚来感染学生,促使其勤奋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史,寓情于教,极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师生情感同起同伏,有机交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神入”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情感意识的教师,则能“神入”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情感意识。通过移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从而在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沟通他们与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流。
同时要避免陷入情感教育的误区——形式化。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
总之,情感教育对历史教学来说,不仅是目的,而且是达到各种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历史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