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应用型高校土木教学效果方案的探讨陈艳艳文中论述了现有的土木工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表明了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提高土木工程教学效果的方案,强调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以及市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持竞争力,应用型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土木工程是工程建设的总称,它涉及面广而且特殊。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扎的实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能力。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特点及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于社会科学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通过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大多数高校已经推行“大土木”概念,并且将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这三者的关系呈递进关系,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基础,而学习专业基础课则是掌握专业工程技术的基础。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现在的教学现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学模式问题
对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往往侧重于“教”,而对于学生的“学”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这些基础课程也是属于理论课程,但却和一般的理论课程不一样,它更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练习来掌握。由于理论课程教学较乏味,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对于一些课程设计,学生们根据所给模板依葫芦画瓢,很难真正学到东西、掌握技术,使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空谈。
(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借助于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为主,只是一个静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知识内容缺乏感性的认识,造成一知半解。比如说,《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如果课程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就很难真正了解施工工艺、施工工序以及施工关键点,难以掌握施工技术的核心问题。现在高校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等,而往往考虑时间、经费和安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详细具体地开展,只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使得实践性教学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二、提升土木工程教学效果的方案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结合专业教学方案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以下方案供参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观念,强调以“学”为主,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比如对于制图课程,老师可以利用模型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率。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方法也可供老师采用。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与未来工程建设对接的基础。
校内开展实践环节的主要包括各类设计: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对于课程设计,可以集中放到一块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相关实践课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课程设计课时量。毕业设计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总结。
校外实践环节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通过学生参观工程现场或参与实际工程来完成,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生产实习持续时间长,接触的东西多,是工程建设的综合性动手实践,所以在整个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增加生产实习的周期以及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实习岗位,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造“全天候”的实习基地。
(三)校内组织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活动
开展一些工程知识技能活动,如工程测量活动、浇筑混凝土比赛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技能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等。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是要求毕业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因此,对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提出新的考验,要求土木工程教学要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做好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