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社会转型下宗教的文化内涵及积极价值观的传播价值  —以魏德东《宗教的文化自觉》为例
发布时间:2016-07-15 22:16:49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19 次



社会转型下宗教的文化内涵及积极价值观的传播价值

—以魏德东《宗教的文化自觉》为例


李 洁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引导和调解作用。因此,从传播的视角下,在魏德东教授的宗教评论中,分析总结出宗教的积极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宗教在人文学科中是深奥的知识,对信教群众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在政府管理工作中是敏感的工作,自2005年以来,魏德东教授在《中国民族报》上开辟宗教专栏,以随笔的形式,阐述宗教知识,探讨宗教问题,研究宗教政策,沟通学界、政界和宗教界的联系。

主题内容社会问题“老年人自杀问题的宗教视角”、“从精神疾病患者增多谈宗教的缺失”政府工作“宗教工作干部印象”、“废除寺庙收费制度,是时候了”、“宗教组织的自治”、“宗教事务与社会管理”宗教工作“如何理解宗教与“农村公共事务”、“宗教界的社会保障与财务监督”、“宗教组织的自治”、“创建一个体制化的儒教”慈善文化“居士佛教与慈善文化”、“从放生到救命”、“慈善需要社会自觉”、“期待宗教公益事业的大突破”、“海峡两岸共论佛教慈善”、“建议设立宗教慈善节”宗教文化“舍利崇拜,崇拜的是什么”、“感受汉地的藏传佛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宗教文化”、“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宗教对灾难的理解”、“基督教的爱与佛教的慈悲”、“儒家的历史审判”、“养生贵养心”、“宗教文化的自觉”、“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宗教发展“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有感”、“宗教实证研究的几种态度”、“中国宗教的现状及未来”、“中国道教的地域性差异”、“理性地看待宗教的作用”、“禅宗的宗教学价值”、“谈谈宗教替代品”、“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立有感”、“推动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文化“判决书援引“孝经”的积极意义”、“春节假日看宗教”、“触悟民间信仰”、“清明,全民族的祭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复苏”调适社会“现代化需要宗教”、“现代人既是世俗的又是宗教的”、“道教的自觉”、“宗教是社会的‘先知’”、“重视宗教的地方性知识”、“现代化需要宗教精神”、“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灵性”媒体关系“媒体要对宗教‘脱敏’”表1:《宗教的文化自觉》标题内容分类


   一、宗教组织在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公共事务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魏教授指出,近20年来,宗教团体越来越成为新农村公共事务建设的积极力量。宗教组织不仅仅是有关于信仰活动的组织,同时也投身于农村的公共事务,如救灾、扶贫、助学、慈善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书中,关于宗教公益事业方面,魏教授的见解非常契合宗教与社会的特性,如讲到市政协领导喊话弘法寺,出资成立基金会建设一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三甲医院,弘法寺也很支持。宗教组织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以善行义举践行信仰,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宗教对于社会问题在价值观方面起着调适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每天为了生计而挤公交挤地跌压力大,易引发人们的精神不适,据官方数据,2009年精神病患者已超1亿,何况今日,专家称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笔者着重强调到,宗教缺失是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书中,魏教授的一篇关于“老年人自杀问题的宗教视角”一文指出,近年来我国的老年人自杀问题十分严重,最骇人听闻的是部分乡村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居然被当地的人群认可。文中魏教授剖析的非常精准和到位,100多年来,人们找了如美国教育、哲学、科学的宗教替代品,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也不经要思考,生活的意义什么,除了物质之外,追求的永恒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什么,很多人没有精神寄托缺失信仰,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无处排解,没有生活的信念和平衡内心的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中对于人生中的苦因、烦恼、困难等等都有自身的见解,如所谓“知足常乐”,就讲明人们要知足于当下的生活,不要去追求过多外在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欲望就如一个望不尽的无底洞一样,永远填不满,如果人们能知足常乐,那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在心中满满的。因此,宗教对于社会问题的改善和调解发挥着积极的调适作用。

   三、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值得社会深入和思考

   灾难的到来,人们的表现普遍哭天怨地,最终将原因归咎于大自然。而宗教解释灾难的核心特征,就是将自然界的灾害与人的行为结合起来,常常将天灾解读为人祸,古时如遇天灾,皇帝必将举行祭天仪式以检讨反省自身的行为,祈求上天原谅、以保佑百姓。佛教则将灾难与人们自身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是人们业力所感召的因果报应,因果报应重在强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有因必有果,同时有果也必有因,一个地方的灾难发生如地震、台风等,当地的人们虽受灾程度不同但同时都受到灾害,这在佛教当中讲就是共业,是由当地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所共同招致的灾难,也由他们共同承受。因此,每一次灾难的发生,人们就应当进行一种自我反省,改变自身的行为调整自身的思想,弥补自身的过错,这是宗教所阐释的内容。对于如何指导人类克服灾难,依据宗教社会学家的研究,几乎每一次自然灾害以后,宗教信仰的广度与强度都会有所增强、增大。可以看出,宗教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具备的资源,使人们在灾后重新认识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魏教授说道,爱与敬畏,或许这就是灾难给人类最有价值的启示!

   四、总结

宗教根植于民间,与人民大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文化也同样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培养人们的向善之心,调解人们的身心,对社会起到调适作用。并且宗教组织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为贫困僧众、残疾群众、孤寡老人、重度病人、贫困学生进行募捐、帮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人们在向外追求美国教育、哲学、科学的当下,社会的道德水平仍明显不高,呈现出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古代唐朝贞观之治时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窃乱贼而不作”在如今已是难以想象,唐朝是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人民信奉佛教都有自身的信仰,都有着自身严格的道德约束和因果观念,人人相互帮助为对方着想,道路见了他人落下的钱财不主动拾取,会让主人回来寻找。而如今,有新闻称载满水果的大货车在公路上翻车,周边的村民闻风不是来救援帮助,却是来抢水果将水果拿回家。还有老人“扶不扶”的问题甚至连公交车是否给老人“让座”的问题,都在分析利弊,放到网上的视频人们发出浑身解数、全权思量给出见解。可见,现今人们的道德水平底下、社会问题频发,因此,宗教的力量不容小觑,人们对于宗教的态度应当要尊重,宗教组织展现着爱与慈悲的力量,宗教的价值观和文化对于人们行为和社会能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宗教文化变迁与适应研究”(项目号:11XXW005),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研究”(项目号:10YJAZH112)的阶段性成果。)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