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成长——积木区观察案例
朱 佳
积木建构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些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经随意拼接、摆弄,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熟悉的游戏情景,所以,幼儿喜欢在积木区进行搭建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建筑物或是进行角色游戏,通过一学期的计划——工作——回顾环节的培养,幼儿在积木区随意搭建行为减少了,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搭建一些简单地建筑物。
观察记录:
今天,小朋友和往常一样在进区前都要想一想,说一说“我要进什么区?和谁一起做什么?”白轩瑞和高艺萱一起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们要进积木区,我们要搭一个高楼”,说完就进积木区开始了搭建活动,他们先用六个小正方形围拢搭建了一个底座,接着白轩瑞将大圆柱放在了正方形中间,又将二倍积木和小圆柱垒放在大圆柱上,高艺萱选择小圆柱和四分之一圆进行装饰。我走到他们身边蹲下来问:“你们搭的是什么呀?”他们一口同声的说:“我们搭的是万达广场的楼,老师你看,楼房高吗?”我点了点头说:“高,”接着我指着最上面的积木问;“这是什么?”高艺萱说:“这是万达楼房的顶子。”他们觉得一个楼房不够,接着又用大圆柱一个一个垒起来搭建了另一个建筑物,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又搭了一个万达楼房。”
我接着说:“万达楼房很漂亮,我们从什么地方能够到达万达楼房呢?”白轩瑞看了看我说:“老师,我们摆一条路就能到万达楼房啦。”于是,他们选择了二倍积木和四倍积木用连接的方法平铺了一条长长的路,对我说:“老师,我们的路拼好啦,现在可以到万达楼房啦。”
分析:
这两个孩子在班级中年龄比较大,能力比较强,活泼、好动,喜欢在积木区进行独自游戏或合作游戏,今天,他们是在计划环节彼此商量后达成共识一起进区进行搭建活动的。在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有商量、有交流,能够按照计划在宽敞的场地进行工作,有目的地选择自己需要的积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楼房进行了装饰,在教师的提示下又进行了延伸活动,这样便于幼儿进行下一步的角色游戏。
教师指导:
在搭建活动中,第一、先观察,看孩子是否是按计划进行活动;第二、看孩子选择用什么样的积木进行搭建,在搭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遇到问题时是怎样解决的。第三、走过去、蹲下来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搭建意图,如果孩子有一定的想法并且能够持续搭建,应给予肯定,继续观察;如果孩子的想法单一或是搭建不下去,应该给予一定的建议或是加入到他们的搭建活动中,直到游戏结束。第四、及时将幼儿的搭建行为反馈给家长,家园共育,让家长与幼儿在家一同进行搭建游戏,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反思:
幼儿积木建构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线索,但教师的指导起着重要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有的幼儿只乐于玩一些建构材料,有的幼儿会长期满足于搭建某一作品,有的幼儿遇到不会搭建的就会放弃,还有的幼儿搭好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而教师的适当介入能激发并保持幼儿的建构兴趣,积累建构经验,向更高的建构水平发展。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会采取以下方式:
一、 用照片、图谱记录的方式,激发建构兴趣
幼儿很喜欢到积木区玩,但他们还处于摆弄、操作积木的阶段,常常是搭了拆、拆了搭,有时也被其他伙伴碰倒,很多时候老师来不及观察、欣赏和指导。这样一段时间后,幼儿有可能会逐渐失去玩积木的兴趣。我接下来会用照相机拍摄孩子搭积木的作品,或者画下孩子的作品,写上孩子的姓名,贴到积木区的墙上,供孩子们观看及学习。会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有了保存、珍视和欣赏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意识。
二、提供辅助材料,支持想象游戏
孩子们搭好积木作品后,就会有意识地围绕它开始简单的想象游戏,但由于缺乏丰富的游戏材料的支持,游戏往往开展不下去。有的孩子守着积木不知干点什么,有的干脆退出积木区去玩别的。接下来我会在积木区投放一些小动物、小汽车等玩具材料,希望这些材料能支持孩子的想象游戏。同时,围饶建构作品开展想象游戏,会促使孩子们逐渐明确积木建构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使将来他们能有主题,有情节、有设计地建构积木,积累充分的建构经验。
三、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尝试新的建构方式
幼儿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应具备的另一主要能力,是要掌握基本的积木建构技巧。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尝试并掌握基本技巧,如学会横排、叠高、桥式、围拢、覆盖等建构方式。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建构方式,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一段时间后,有会因为失去兴趣而不再来积木区玩。我会尝试着以游戏口吻设置情景、问题,让他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新的建构方式。
四、拓展幼儿的思路
在指导幼儿积木建构游戏时,不仅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建构技能,而且还要引导幼儿互相模仿,互相欣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新方式的态度和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