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大陆上的堂吉诃德——《荒野侦探》中的漂泊主题
朱金玉
与主流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叛逆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仅五十岁便与世长辞,没有来得及接受这个一直被他排斥的“大众群体”对他的敬意与膜拜,而他留下的几部奇作如《荒野侦探》《遥远的星辰》《2666》,便成了我们欠下这位拉丁美洲文学“新文学”代表人物的债。
《荒野侦探》出版于1998年,被视为波拉尼奥的成名作。在2007年举行的世界西班牙语大会上,《荒野侦探》在众多西班牙、拉美文学专家评选出的“过去25年来一百部最佳西班牙语小说”中高居第五名。这部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标注着无数方位、人名、文学评论的巨型地图,将所有这些元素连接在一起的即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漂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自称为“本能现实主义者”的年轻诗人活跃在墨西哥城的各个酒吧、诗歌班和许多不为人注意的小巷和阁楼里。他们叛逆不羁,号称与一切主流决裂,要开创全新的墨西哥诗歌。他们恣意挥霍着青春,既狂妄桀骜,又困惑迷茫。然而,他们大多过着潦倒落魄的生活,用最卑微的工作养活梦想,不断与现实“拔河”,像落海者一样奋力挣扎,想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声音,但最终还是被这残酷至极的海洋摧残和吞匿。
小说以本能现实主义者的领军人物乌里塞斯·利马与阿图罗·贝拉诺漂泊的一生为线索,但作者并未采取某一人称的固定视角叙述,而是将话语权交给众多的本能现实主义者,或是与之有过交集的人物,让他们以自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这两位诗人在他们的世界里留下的痕迹。全书甚至从没给过利马和贝拉诺以第一人称发声的机会。这种构架可能会因过于纷繁的信息令人在阅读初始略感吃力,本能现实主义者、法学专家、大学生、健美运动员、摄影师、有智力障碍的男人……但却赋予读者上帝的视角,得以审视每个人记忆中的利马与贝拉诺,每段故事与每个人物都是立体且多面的。这样的小说绝不适合懒惰的读者,因为要适应不断切换的时间、人物和场景,读者必须随时做好“地图绘制者”的工作,逐渐去丰满那些所谓“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同时不断品味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视点人物形象,这样的阅读体验不得不说是新奇且有趣的。
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加西亚·马德罗从1975年11月2日至12月31日间的日记。在这一部分的结尾,他与利马、贝拉诺及妓女鲁佩开车逃离墨西哥城。第二部分则以小说的题目《荒野侦探》为名,众多讲述者一一出镜,我们从交织、嵌套着的段落里看到了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利马与贝拉诺,也认识了这些心怀梦想、却永远在与生活抗争的活生生的人物。
小说第二部分的时间跨度为1976年1月至1996年12月,但叙述的时间与场景跳跃交错。从众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然而,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准确的日期)利马与贝拉诺二人动荡漂泊的人生历程:1977年3月左右,贝拉诺离开墨西哥城前往巴塞罗那,做过洗碗工、营地看门人。1977年夏,利马在巴黎游荡,无业,住在卫生情况极差的“用人房”里。1977年夏秋之际,贝拉诺前往法国南部,寻找一个“失踪了的朋友”,在波莱多与利马相遇,利马在当地的渔船上挣够机票钱后前往以色列,二人分别。
1978年2月,利马来到以色列,身无分文的他先后去过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希伯仑、死海、埃拉特、比尔舍巴,后来他随狱友来到维也纳,因偷盗和抢劫入狱,出狱后回到法国。1981年前后,利马回到墨西哥。1982年1月,利马随墨西哥作家访问团访问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离队失踪。1984年,利马回到墨西哥城,居住在出租屋里,靠卖大麻为生。
80年代,贝拉诺先后在巴塞罗那、加利西亚、意大利等地漂泊辗转。90年前后,他结婚又离婚,有了一个儿子,同时他的健康状况糟糕。1995年前后,贝拉诺奔赴非洲,先后在安哥拉、卢旺达、利比里亚等地停留,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最终在遍地硝烟的利比里亚内陆小镇走向了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在丛林里消失。
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加西亚·马德罗从他们开车出逃后的1976年1月1日到2月15日的日记。他们驾着英帕拉小汽车穿越索诺拉沙漠,在荒野中搜寻多年前销声匿迹的女诗人塞萨雷亚·蒂纳赫罗。到此,故事又回归了最初的旅程。
在这段以“漂泊”为主题曲的人生里,利马与贝拉诺承受着灵魂不安的悸动,却找不到与生活和解的出路,只得一直放逐自己。他们是自负叛逆的诗人,高谈阔论,讽刺着以奥克塔维奥·帕斯为首的墨西哥主流诗坛,然而自己却早已沦为被这个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物。他们被尊为本能现实主义者的领军人物,但同时我们又在其他文学工作者的讲述中得到大相径庭的评价:一群蹩脚、不入流的小混混。他们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不为任何人认可。他们生活潦倒,打零工、贩毒、滥交甚至入狱,是妥协,还是继续漂泊?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是反英雄式的小人物,是进行着一次次可笑旅行的堂吉诃德。他们是利马、贝拉诺,是曾经的本能现实主义诗人,更是被现实摧残打压,失望迷茫的整整一代人。
书名中的“侦探”二字,既可以指出于诗歌信仰而奔赴索诺拉沙漠寻找失踪女诗人的利马等人,也可以是从看似完全没有关联的众多空间与人物之间尝试建立起目标人物人生路线的读者。多年后,是否也会有像利马与贝拉诺一样的年轻人,去探访那些漂泊诗人在这世界上留下的足迹?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