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金圣叹对王实甫《西厢记·酬韵》的曲辞改编
党赵丽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舞台演出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其改编与评点的著作也随之而来。《西厢记》中“酬韵”这一折别样出彩,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改编也具有独特的文人气息。本文则两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金圣叹对其曲辞改编的形式。
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下文简称金批本)将王实甫《西厢记》(下文简称王本)第一本第三折称之为“酬韵”,是张生主唱。王实甫的在此设一折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异样花样。金圣叹对这一折评价亦是高深,值得才子细致入微的去思索。
一、称谓的变化
金圣叹以叙事学角度去研究《西厢记》,比较注重文本的合理性、整体性,曲辞的准确性,情节的清晰性。所以金本将原剧作中的末、旦等改为更加明确的人物指向张生、莺莺等,简洁明了。称谓也改为一致性,比如母亲(金)—老夫人(王);红娘—小贱人;小姐—姐姐等等。同时人称也进行改编,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主体性,比如将原本里【紫花儿序】中“等待那”改为“等着我”、“我便”、“俺”改为“你那”、“将他来”改为“定要我”,金圣叹这样的修改与增加人称以及更换修饰词,表明张生已从内心承认莺莺定是自己未来人,些许霸道。并且这一曲,金本整体增加“我”这一人称,起了一个强调突出作用,有利于观众的理解,而王本则有点幻想含蓄的成分。与此相比,金本改编的原因则是他对于“淫”之情的肯定。
二、曲白的增加与修改
金圣叹将原剧作的某些曲白进行增加修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增加原本里没有的曲白
比如(开端)红娘讲述张生自我介绍后,王本莺莺只笑云一句。而金本莺莺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次问答,即“谁着你去问他?”“你不抢白他也罢。”“你曾告夫人知道也不?”最后又在莺莺告知红娘烧香后添加两句诗句,“正是:无端春色关心事,闲倚重笼待月华。”金本将王本红娘的一道宾白拆开,增加莺莺与红娘的的唱白次数。王本只有莺莺一次笑答,回答也颇显不在乎张生之意,更多的在意于警告红娘不要告夫人。而金本的增加与改编,将张生一句“小姐常出来么?”分到下文,这样设计则莺莺是通过这样的问答,有趣味性的批评了红娘,也了解了张生的情况,将王本较粗糙的描写反而更加精致有趣。最后金本增加“正是”这句诗,更加突出莺莺的春心萌芽之意。总之金本增加二人的问答,促进情节更具有戏剧性与感染性,亦表明金圣叹同意莺莺爱上张生的一个态度。
(二)曲白中增改修饰词语
在“酬韵”这一折中,金圣叹普遍的改编在于将某些曲白的字眼、词语进行修改,整体上是符合了文人阅读的习惯,也对情节的连接有着促进作用。例如莺莺祝告里并没有给自己祝愿,这时红娘替莺莺许愿一句就被金圣叹进行改编。将王本“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拖带红娘咱!”改为“红娘替小姐祷告咱:愿配得姐夫冠世才学、状元及第,风流人物、温柔性格,与小姐百年成对波!”此处,王本中“寻一个”“拖带咱”这些话语有点粗糙但却又很直白些。而金本中则增加修饰张生身份、地位的词语,这与后来张生必经的阶段相对应。同时也突出张生现有的条件并不符合莺莺婚配情况,必须以状元及第为本,由此突出二人情路坎坷。此处金本中红娘言语的提升亦是金圣叹要树立符合莺莺丫鬟的一个表现。
三、曲辞的删减修改
金本注重字数的整齐,曲辞的简单化,意境的和谐。所以【绵搭絮】、【拙鲁速】、【后】等曲子,直接删减部分曲子;或者长变短;或者将一系列动作状态删减修改。
例如,【拙鲁速】中第一、二句,金本删除“对着盏”、“倚着扇”这两动作性词语,虽说整体删繁为简,但是此处删去的动词则缺少了对描述物的完整性,相比王本的更合理。再者,这一曲整体每句都添加或者改编字眼为“是”,句式则都成为“主谓宾”,这是金圣叹文人要求阅读的完整性所呈现的。随后金本将“窗儿外”删去,就削弱了风儿的淅零零性,也削弱了张生此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对于最后两句的比较,王本侧重于即便铁石人也该动情。金本则用反问性证明铁石人动情之意。总之,此处相比,王本语言圆滑有趣,其演唱效果要比金本的更有趣、更有意味,而金本则在文学文本上适合阅读理解。
整体曲子的直接删去,王本中“小姐,你去了呵,那里发付小生!”这一红娘的曲白,金圣叹直接将这一白删除,综上描述,删除原因也是为了整体的简洁合理,直接将张生对于莺莺离去描述淋漓尽致。而王本在此一举,或许是为了突出红娘的幽默与“忒浅情”,有些故意性的存在,所以适合表演的愉悦性。
四、曲辞之间的颠倒与穿插
曲子之间的颠倒与穿插在“酬韵”这一折中主要体现在【调笑令】、【麻郎儿】【后】以及【络丝娘】中。例如,金圣叹将原本中【幺篇】中第一句“我忽听、一声、猛惊。”改为【后】“忽听、一声、猛惊。”,然后直接紧跟着在【麻郎儿】一曲。结合上下联系,金改编的原因更符合文本的逻辑性,因为金本的【后】描述的是“关角门声也”。而王本的描述的是【幺篇】的“原来是”这三句描写环境的曲辞,虽然二人想表达或描述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总体金本更合适。将莺莺红娘紧急回房的行为通过声音来展现,同时也表现了张生的焦急之怨。
五、结语
王实甫的《西厢记》注重舞台表演,在人物语言上就有趋和观众的通俗性。当然剧本的不断增改,情节虽然不会大动干戈,但是对于人物的性格的塑造却存在着些许微妙的变化。“酬韵”这一折别样出彩,金圣叹的改编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营造,注重文本剧作的完整、语言的工整对仗和文雅,但对于舞台演出的情节连接有些欠缺。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