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理论在电影《喜福会》人物性格塑造中的应用——以林多(Lindo)为例刘婷婷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做行为潜势和社会行为。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人际功能理论,采取量化和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根据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改编的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林多的话语从语气、情态、人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料来源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各自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苦,在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挣扎着。她们想要把自己身上带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们。而在美国社会长大的孩子们对母亲们的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孩子们固执的以为自己完全脱离了遥远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但随着她们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她们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携带着中美双重文化身份和意识。本文以电影《喜福会》中林多的对话为语料,从人际功能角度分析电影中林多言语风格,并分析该语言风格塑造出的角色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社会关系。
林多和女儿薇弗莱是其中四对母女中的一对。她出身贫寒,是封建中国社会中很常见的童养媳。家乡遭遇洪水以后,举家南迁。她则开始了一段不幸的婚姻生活中。不甘于接受自己的命运,她凭借自己的聪慧和胆识,设下计谋逃脱掉自己的婚姻,赢得了自由,之后前往美国。同其他几位隐忍坚强的母亲不同,林多的形象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传统社会的叛逆和反抗,这是她强势、勇敢和智慧的一面。然而,深处异国他乡的现实和在面对同在美国文化中长大的女儿之间的冲突时,她锋芒毕露的语言风格和对两代人之间存在的误解的无奈和伤感透过她的语言风格也传达了出来。
二、人际功能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言承担着传递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职能,认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传达相应的信息,表明说话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由此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谈话过程中,说话者采用语气、情态、语调三个策略,实现相应的人际交往功能。充分运用该理论能够在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人际功能理论在电影《喜福会》林多的话语中的体现
(一)语气。语气由说话者的声音和思想感情组成。不同的语气传递出说话者的立场社会地位和对不同事物看法的信息。其中,陈述语气用以陈述事实,传递信息;疑问语气用来表达疑问,获取信息;祈使语气用以表达命令、请求,让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据笔者统计,电影《喜福会》中林多的自述和对话共有225句,其中陈述语气159句,疑问句34句 ,感叹句32句。其中陈述句中多是单词拼起来的短句,有很多语法错误,一方面反应了林多作为移民,语言表达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雷厉风行、有自己主见的性格特征。疑问句多出现在林多同女儿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两人的争执,林多不断反问女儿的各种行为,两代人之间针锋相对。此时,林多要强、不服输的中国母亲形象通过一次次的反问跃然纸上。感叹句同样多次出现在她同女儿之间的冲突时,林多对女儿种种言语的无奈和气愤,将身处异国文化冲突中无法找到自己身份认同的母亲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
(二)情态。情态特征能够揭示话语中存在的人际意义。通过情态,讲话者可以要求对方承担一定的责任,或是传达出讲话者自己的意愿。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动词实现。韩礼德(Halliay)认为情态由两部分组成:情态和意态。前者是对某一命题的可能性作出判断,而后者则是对某个明天的意愿作出判断。电影《喜福会》中,林多使用了8次would,均出现在她年少时面对不幸婚姻时对未来的迷茫和展望,如:This one moment would decide for my whole life…whether fear would rule…or I would.仅此处would出现了3次。此外,should出现6次,均出现在林多同女儿争执时使用的why should I…句型中,表现出她本身独立的个性及同女儿之间深刻的文化冲突。
(三)人称。韩礼德认为不同人称代词的使用传递出说话者的话语角色、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从而推动人际意义的实现。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不同人称的使用频率更能够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说话者的观点,第二人称体现出说话者对其周围事物的态度。电影《喜福会》中,第一人称出现高达51次,多出现在林多对自己在中国的不幸婚姻的自述中,塑造出生活在旧时中国但有自己独立看法和思想的林多形象。第二人称出现40次,多是林多在不同场合下指导别人怎么做事情或者出现在她对女儿的指责中,表明她看待事物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在喜福会中充当着智囊和领导者的角色。
四、结语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对电影《喜福会》中林多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为了成功实现话语交谈中的人际功能,在电影中塑造出有鲜明特色的角色,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语气、情态和人称代词。这进一步证实人际关系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