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我只代表我自己 ——浅谈用宗教神学来分析《另一次死亡》的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6-07-18 22:59:00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33 次


  我只代表我自己

    ——浅谈用宗教神学来分析《另一次死亡》的可能性

李 丽1,2

  《另一次死亡》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博尔赫斯的一篇关于死亡和时间及记/忆的充满了神秘主义气息的短篇小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小说“迷宫”的制造者,读他的小说要具备足够的探索精神。本文意分析用宗教神学来分析《另一次死亡》的可能性。

   当我试图用宗教神学这个深奥、晦涩的视角来分析《另一次死亡》时,我已经从“我只代表我自己”中获得了勇气。

我最初从一本普及性的读物《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中了解了博尔赫斯与神秘宗教的关系,在谈到诺斯替教等对博尔赫斯的影响后,书的结尾很是“和谐”地说出:“他(博尔赫斯)对时间的否定、他的轮回观念、他对现实和梦幻的同一态度、他的怀疑精神等等,并非出自那一种哲学或宗教,而是各种宗教、哲学互相融合的结果。”这种几面讨好的说法在具体文本分析中显然是不适用的。从宗教神学的角度来分析具体文本,在博尔赫斯的研究史上是并不多见或者实在少见的操作方法,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博尔赫斯的作品不像艾略特、诺瓦利斯等人的作品那样有非常明显的“宗教切入口”,另外的原因或许跟人们早以对博尔赫斯的定性有关,人们习惯性地关注他的“迷宫”、“时间”、“哲学”、“悖论”、“二重性”,对于他的“神学”却相应地忽视了。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另一种死亡》中,除“神学”外,另外几个方面并没有比其他作品表现更突出。基于此,我斗胆地将自己的视角放置在了这一领域之上,至少是一种尝试。仅仅是尝试。

残雪说《另一次死亡》描写的是艺术家那阴沉的、激情的内心,和艺术被创造出来的过程。《另一次死亡》文本被作者由“故事是这样的”前后分成两部分,上帝出现在故事的前一部分最后一段,对上帝大能的怀疑被作者想象性的同时出现在这一段。诺斯替教亦成为博尔赫斯创作的一个思想资料,诺斯替教的观点不时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博尔赫斯曾经说过,“诺斯替教具有一种令人感到不安的魔力,因为它是对基督教世界——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全面怀疑和反动,它有力地冲击了人们对理想中的善良上帝的信仰。”《另一次死亡》中我们看到的“于是我进行猜测”整段内容以及文本后半部分几乎全都围绕宗教展开。作者在用艺术手法、在宗教的纬度下对一个貌似真实的人物进行加工和再阐释,所产生的效果当然是多层面的,我们会对之前故事中的上校有所再认识,认识到他也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的人,对于他来说,马索列尔战役同样是他灵魂里的一场战役,他对那场战役保留着鲜明生动而又充满虚幻的回忆。从他的叙述里你可以闻到战火中的硝烟,但你抓不住按常规解释的事实。那样的事实不存在;上校也是一个看透了人生的虚构本质的人,所以他的记忆混乱而矛盾,因为他记下的是本质性的东西——迷宫中绝望的行军,对城市的恐惧,梦魇似的逃亡,必死无疑的逼真感觉。在这种神秘的大氛围里,某个部下的具体表现实在无关紧要;再对前文中的疑惑有所交代的基础上,作者开始对上帝、记忆、死亡、回忆等词汇展开叙事。这也是用宗教神学来分析文本过程中特别关注的部分。

这一方法分析的优点在于它的本质性,从《另一次死亡》文本上说,我个人认为后半部分写得比较深刻,作家本身也有意指引读者从宗教的角度追随作者一起思考,共同与作者在脑海中完成对“达米安”这一艺术形象的加工,结合作者一直关注的“死亡”、“拯救”等话题,如果我们是在西方宗教语境下,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一视角;小说文本中提到了上帝并非无所不能,提到了比埃尔·达米安尼、但丁、亚里士多德、弗雷德加里奥·德·图尔、甚至维吉尔,从作者的叙述中联系到《圣经》文本中上帝的大能,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对比,可以更直接地关注到作者的本意。

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的分析过程当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首先是由于知识浅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错误。众所周知,宗教神学一直以来存在各种各样的派别和观念,连最基本的“释经学”都可以分出成百上千种,阐释学的产生当然离不开释经学的贡献意义,而博尔赫斯关注的诺斯替教派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门学问,加缪的毕业论文曾经就此问题写了相当长的文章,由此引起广泛关注。我在对宗教神学知之甚少的前提下,用它来分析具体文本,所带来的错误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我试图从本源文本即《圣经》上来考察,西方经典文学普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博尔赫斯在《另一次死亡》中提到的《神曲》(作者表示过但丁的《神曲》是一切文学的巅峰之作),试图从这一影响巨大的《圣经》中提取“罪”、“拯救”、“复活”、“忏悔”等观念,来对应小说文本的相关内容。我个人认为,这种追根溯源的作法,至少可以避免胡乱阐发而带来的连环错误。

另外,博尔赫斯一直关注“死亡”,关注过去,他曾经引过圣保罗的话“我天天死亡”,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而他又沉溺过去,“我想我们应该感谢整个过去,感谢人类历史,感谢所有的记忆,因为说到底,我们所拥有的只有过去。而过去则是信念之力(an act of faith),……我们可以改变它,我们可以把那些历史人物想像成别的样子。”我在上文中并没有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去对这一思想过多追问,因为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宗教能力的能力所不能抵达的,它与作者的天赋和个人才能有关。

   残雪曾经说过:在浩瀚无边的人类灵魂的黑暗王国里,有一些寻找光明的人在探索,虽然黑暗的王国并不因此变得明亮。但他们却照亮了后来寻找者的想象,使他们在混乱无边的世界里辗转时心理又燃起某种希望。博尔赫斯就是这样一位光明的探索者带给我勇气与希望。

(作者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2.南昌工学院 民族教育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