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有效指导,授课信息量受到限制,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现代教学手段则可以支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将语言教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使教师能够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阅读;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的课堂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推崇美国林肯大学教育学副教授霍华德.米勒提出的12步骤。其中,第六个步骤是:将课堂时间分成2-3个阶段,安排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九个步骤是: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笔者遵照霍华德.米勒提出的第六和第九步骤,试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与学的课堂活动中,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按活动次序分为三部分: 阅读前的准备活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后的训练。其中,阅读过程中将因地制宜地采用三种阅读模式授课。而阅读后的课堂训练则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整个授课过程中,竭力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演绎出他们自己的风采,教师作为导演起到指导学生、激励学生、完善课堂的作用。
一.阅读文章前的准备活动
阅读前的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与本单元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导入相应的背景知识,激活学生们头脑中有关主题的背景知识,预测文中将要涉及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1.阅读前导入
阅读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环境保护、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等。所以,恰当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轻松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
教学手段:教师将会在每单元的阅读课前布置给一个小组任务,大概四人左右。其任务为:提前对文章用精读的方法进行全面预习,完全掌握文章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以课堂组织者的身份为其他学生设计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导入,形式不限,要求授课时间不超出15分钟。任务准备中,老师须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提出具体的方向和建议,以免学生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会偏离文章主题或忽视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此活动目的在于:其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遇到阅读理解问题时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其二,让知识的接受者从讲台下走到讲台上,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其他学习者的指导者,亲身体会传导知识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勇气。而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组织教学会兴致大增,如此一来,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多样性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们多角度、多形式的准备活动也是对老师教学的有益补充。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第三册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可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图片介绍。组织者会将自由女神像的图片、芭比娃娃的图片以及格兰特·伍德的名画《美国哥特式》的图片向同学们展出,对美国五大文化象征做出具体的介绍。并配以美国的乡村音乐,增添文化色彩。第二册课文<Weeping for My Smoking Daughter>,首先给同学们呈现出一些禁止吸烟的符号,和吸烟导致相关的疾病,全球的禁烟活动等等。第一册的课文<The Battle Against AIDS>,用PPT作图形演示有关艾滋病的情况,包括感染途径、患病症状、潜伏期及全球患病情况等等;第二册的课文<As His Name Is, So Is He>,用PPT演示英美等国的名字来源,以及中国的名字来源,列举名人的名字,并可问及本班学生自己的名字由来,使名字文化深入个人生活。第三册课文<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可用PPT图片简易直观地讲解震中如何逃生。<Bill Gates>可以通过数据和照片对比尔.盖茨的成功历程做出全面的介绍。
如此大量的信息储备资源,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弥补了传统教学方面的某些缺憾,提高了课程的生动性、形象性、多样性、趣味性。
2.阅读前预测
随后,教师将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第一组所提供的图片、图表、及文化常识等等,结合课文题目和课文后的的词汇表,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鼓励其对文章内容做出大胆的预测。这会激发学生们阅读课文的欲望,他们想通过阅读最终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是否能得到较高的评价。
教师将学生们分成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出与主题有关的信息,预测可能读到的内容,组长将信息汇总,将预测写下来,交给老师,在阅读课结束时老师会评价各组预测的结果。
二.阅读文章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照文章类型,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采用不同的阅读模式授课。
1.自上而下模式
代表人古德曼,他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读者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种‘心里语言猜测游戏’。读者可挑选文中足够的信息来作出测试,用自已已有的客观世界的只是去验证自己的预测,反对逐字逐句地阅读,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思考和扩展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句法结构。此模式可应用于简单易懂的文章,如文章为情节生动的故事、常识性介绍等(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Face to Face with Guns>,<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对全班大多数学生来讲,缺少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不会影响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为头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对理解会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阅读后可解决一些概括性问题,既考查快速阅读能力又考查短期记忆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阅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填空形式完成对全文的概括(Summary),请同学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或是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名来填空,要求完成时间15-20分钟。
2.自下而上模式
代表人高夫,该模式是指从识别英语语言中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到理解句法、语篇的整体意义,即学生要获得课文的意义必须以掌握所有的单词和句法结构为基础。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要解决生词、生句以及语法结构,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此模式适合较难理解的文章,如科技说明文、论说文体等(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
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安排一组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在阅读课上,以教师的身份用多媒体为其他学生讲解文章的难点和生词,帮助学生们理解主题,要求授课时间不超出25分钟。该组同学之间需相互协作,以知识接受者的视角抓住文章的难点和重点,一同解决问题,并挑选关键的生词进行详解。授课时,可在难点处对同学进行提问,并揭晓答案;生词讲解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例句、词组,提问同学进行翻译,或同学生进行猜词游戏,既直观有趣又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板书时间。之后,教师对其授课内容给予及时的补充和更正。
3.相互补偿模式(图式理论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多种文体,在完成阅读前的导入之后,由于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仔细阅读,寻找线索,猜测句子,分组讨论,查找出例如when/how/where/who/what等复述型问题,训练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问题的提出形式可由多媒体课件实现,并展示出答案。为了训练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猜词能力,将生词讲解放在解决一系列复述型问题之后,依然由学生完成讲解,教师进行后期补充。
三.阅读文章后的训练
1.依据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完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后,可以安排学生一些课下作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添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口语能力和大胆说英语的勇气。
a.可以把故事类的课文让学生自行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Face to Face with Guns>,<A Busy Weekday Morning>)。按角色安排一组学生,课下准备一周后,在课堂上表演。事实证明,学生们演技很高,他们将课文略微更改,有旁白,有背景音乐,自备简易道具,表演深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尤其,平时内向的学生在此时也会忘我的表演,增加了自信。
b.将有发挥空间的话题写成演讲稿,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演讲稿呈现给同学们,并在课堂上作演讲。(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
c.分组讨论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Premarital
Agreements>)。准备后在课堂上由组长发言,用课件形式阐述该组主要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互动交流。
d.分两组,每组四人,辩论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 <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学生们可以就赞同或反对跨国婚姻,进行辩论。其他学生评出最佳辩手,和获胜小组。
2.利用多媒体训练学生的视读水平
英语课堂活动的目的最终是要提高学生们真正的英语水平,“视读”可以大大缩短文字转换为信息的时间,给读者提供思考的余地,提高阅读效率,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大屏幕,让学生们先后对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和一篇文章掌握大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定时训练。
训练方法:刚开始训练,大屏幕先出现一个10个字左右的简单句,10秒钟后覆盖此句,提问学生,对此句复述;一段时间后,换为长句训练,要求学生30秒抓住句子主干进行复述;再训练一段时间后,可增加材料的长度至一个段落,延时至1-2分钟,让学生就段落内容回答二、三个简单的问题;最终,可以在5至10分钟内,规定学生视读一篇大屏幕上的300至600字的文章,可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并获得中心思想。多媒体具有灵活应变性,教师可随时控制掌握学生的视读时间,并且保证阅读材料的更新快捷,这种视读训练是传统课堂里难以实现的。
四. 存在的问题
如果老师不能熟练地引领每个阶段的课堂活动,或某个阶段的学生活动进行的时间拖长,都会扰乱整体教学计划;如果某些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课下准备活动过程中会耗时较多;如果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配合授课或台上表演等教学活动,会呈现尴尬的局面。因为理想化的阅读教学活动,每个阶段承上启下,要求衔接紧密,出现差错就会影响整体的授课进程。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还需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力求完善。
五.结束语
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化,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的优越性,融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也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授者,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能动性和协作精神,破解了课堂枯燥无味的密码,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