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浅析
魏 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新一代,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约定俗称的“从众现象”。分析大学生从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对研究从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 引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根结底旨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塑造正确的政治理想、价值目标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新一代,是国家未来使命的重要接班人。然而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司空见惯的、约定俗成的现象即“从众现象”。大学生是特殊的以班集体、宿舍、党团组织为单位的群体活动。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从众心理也很突出。“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经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正确的认识和探索这个问题对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有意识地在实际工作中开发运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则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利于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有利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涉及从众这一领域研究的当属欧美等国。对于从众现象的最早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谢里夫Sherif(1935)在模糊情境下的“游动效应”该实验说明在模糊情境下,人们更加强了对他人信息的信任感,从而产生从众。另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于1956年在明确情境下做了经典性从众实验_“线段长度实验”。这两个实验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对从众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是20世纪60年代学者将从众的概念和定义也从心理学领域扩展到了各个领域。如: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金融学等等。极大程度上扩展了从众研究的广度。在学者对从众的研究中大家的结论虽说差异性较大,但是也有共同点,他们发现由于群体压力的日益增强后人们对“高度真实的事实”推动了理性的认识力与判断力。国外关于大学生从众的研究,主要将视角集中在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原因方面,大量学者研究整个社会对大学生从众造成的影响,提出群体压力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众”这个词语最早进入人们眼球当数1935年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它用“潮涌从众”来形容我国学生热情参加中国革命的行为。而在现代的从众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中,最为我们熟悉的是学者宋官东,他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从众(广义从众)”两个不同的视角深刻的进行了界定和论述。通过对从众心理和行为的深刻界定,对后续科学分析从众产生的原因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认为,“在强大的群体压力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认识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即为从众。我国学者时蓉华认为,从众是众基于社会群众压力而改变自身态度、观念或行为,以通过这样的变化与大多数人取得某种同一性或一致性。
当前,围绕大学生从众心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理论界给予了相当的注意,出版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分析已有的成果,其侧重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从众心理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对策措施;二是梳理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生出现从众心理的各种思潮;三是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新兴媒体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挑战及对策等。毋庸置疑,已有的研究对于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向展望
研究探究从众和从众心理的理论渊源、成因,深刻刨析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学特征,归纳出从众心理问题的突出点,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把握大学生从众及其从众心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更加积极掌握;深入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两重影响,精准深刻定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理论层面分析出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众心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可从实践层面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和目标方法,遏制消极从众心理,积极引导从众心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成效和稳步发展。
当前,围绕大学生从众心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理论界给予了相当的注意,出版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分析已有的成果,其侧重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从众心理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建设的对策措施;二是梳理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生出现从众心理的各种思潮;三是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各种新兴媒体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带来的挑战及对策等。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其存在的局限。具体而言,第一,普遍对大学生群体形成及其心理学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够;第二,部分研究全面深入的刨析问题、概念内涵外延不够,归纳总结不够深入,存在先入为见,片面分析等,殊不知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结果提出的对策措施当然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提出的对策措施整体性、综合性特性较弱,可操作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