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喜福会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
田 婷
小说《喜福会》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及其女儿们的辛酸痛苦的人生故事,展现出两代华裔美国人在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及困惑。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反映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主人公只有在回归自己本族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美国文化,才能构建起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找到文化中的“自我”。
一、引言
随着二战的爆发,中国人民经受了痛苦的八年抗战,民不聊生。许多国人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往美国,在他们心目中,美国是安全的土地。在此大背景下,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1989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品《喜福会》。此书获得了美国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美国多个大奖。
该小说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国女性的故事,她们分别由于不同的原因被迫移民美国,并在美国结婚生女。她们希望女儿们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并获得成功。然而,母女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隔阂,母亲们用中国文化教育自己的女儿。然而,女儿们自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并希望可以很好地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历经生活的波折坎坷,女儿们终于明白自己母亲的爱。最终,女儿们渐渐认同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身份,并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
在本文中,作者将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探讨母女两代人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为研究文化身份及喜福会这篇小说增加新的见解。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具有浮动性、杂糅性特征的概念。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标志着该理论的成熟,主要代表人物有萨义德和霍米·巴巴等。
1978 年,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提出东方主义。西方国家凭借自己的强势文化对东方国家进行文化殖民。西方是先进的、文明的、和谐的,而东方却是落后、愚昧、混乱的代表。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者力图通过对西方霸权文化批判,使东方文化重回世界主流文化。
霍米巴巴在混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概念,霍米巴巴认为混杂化是不同文化不断交融混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的第三空间。“这个空间既不属于单纯的自我文化,也不单属于他者文化,而是混合两种文化的特征。”因此,作者将从该理论视角下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
三、喜福会中主人公的身份困惑及重构
(一)母亲们的文化身份困惑与重构
《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出生在战乱的中国,忍受多舛的命运。她们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希望在这片安全富足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提到西方国家认为东方文化是落后愚昧的,所以在美国,母亲们作为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势必处于文化的弱势地位。 她们不会讲地道的英语,没有的理想的职业。女儿觉得母亲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这完全可以说明母亲们没能很好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她们逐渐意识到她们虽生活在美国多年,但抹不掉的是自己的民族身份。她们定期在一起打中国麻将,并强调不同于犹太人的麻将,穿中国式旗袍,做各种美味的中国菜肴,用汉语谈论,这一切均表明母亲们依旧保持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因为她们的根在中国。然而,这一切并不代表母亲们对于美国文化完全排斥。正如霍米巴巴所说的在两种文化碰撞中,势必会产生一个第三空间,两种文化进行交织混合。比如母亲们也会去美国的教堂,学习一些日常英语,在家做美式西餐或沙拉。这些均表明母亲们在潜意识里也接受了美国的一些文化。文化学家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中提出“我们并不能把身份看作是完结的,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生产',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这充分说明文化身份具有流变性。所以作为第一代华裔美国人的母亲们在两种文化间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二)女儿们的文化身份困惑与重构
《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在美国,接受美国式教育。同时她们希望自己可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们喝美式咖啡,讲流利的美式英语,以此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彻底地美国人。她们排斥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比如,露丝在评价自己丈夫时说:“泰德让我着迷的是与中国男孩不同的东西: …他的家人来自纽约的泰兰城而不是中国的天津。”但是女儿们并没有如愿很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泰德的母亲认为黄种人的露丝不应当是自己的儿媳妇。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所以露丝的婚姻注定走向失败。而且女儿们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婚姻危机,她们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渐渐地她们意识到自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是否也带有中国文化身份。变化最明显的是京美,她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着抹不掉的中国文化,她在喜福会上与阿姨们打麻将,她还决定去中国寻找自己同母异父的双胞胎姐姐,这次寻亲之旅也意味着女儿们真正认同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我们可以看出女儿们在构建自己文化身份时,遭遇了强势文化的冷落边缘化,但最终在母亲们的影响下在霍米巴巴所言的“第三空间”中重构了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
四、结语
《喜福会》的主旨是表现主人公们在战争年代渴望平静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主人公们同时具备两种文化意识,有着双重文化身份。她们在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冲撞,并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也就是两种文化的交织融合。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作者认为在移民热的今天,各民族文化应该相互尊重,而不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只有这样,不同的文化才能自由前行。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