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峪藏族采花节及其神灵关系的现代意义
杨路色
舟曲藏族是白龙江流域藏族聚落群体,即安多藏区特色鲜明的一个族支,博峪藏族就其中一员,博峪地处甘肃和四川交界地带,是藏彝走廊与甘肃南部藏区对接之地。为甘肃与西南地区实现跨区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采花节是藏彝走廊的文化瑰宝。囊括了宗教、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鉴于此,按照历史发展进程与民族变迁规律来推断,其主体民族是藏族,因此首推的是佛苯文化即藏传佛教。但也不能忽略外来文化的影响,故此,文章拟就采花节的来历作一简单的梳理。
一、采花节的渊源考略
采花节与当地的人物传说相关,主人公时而叫莲芝,时而叫达玛。显然,前者是汉族姑娘,后者是藏族姑娘,其文化融合藏汉等多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的藏文化类型。虽然主人公姓名有藏汉不同称谓,但是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相传:从前,当地有一户七姊妹的农户人家,最小的七妹达玛天资聪颖,心底善良,心灵手巧。此地最初是个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达玛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她不仅把农耕、纺织、采集、狩猎等生活技能传授于人,而且亲自上山采药医治当地群众的疾病。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可是端午节这一天,达玛上山采药时罹难而死。人们得知其不幸的消息而感到无比悲伤。于是集体自行组织,每逢端午,集体上山祭祀她,采花节风俗由此而来。
达玛死后成了人们敬拜的山神。此山叫刺斯咯(长寿神山)。实际上主体神山是阿尼达勒(虎神出生之地),陕甘西藏寨与博峪藏族共同祭拜神山阿尼达弋勒乌( 勒乌是原始苯教山神崇拜习俗),我们把这座山叫作圣山拉贝格(神灵降生之地),在焚香祭拜时,祭司长嘴里反复默念阿尼达弋勒乌以求护佑与加持。赞词是:“万神之神大梵天、鲁神祖那仁青、山神都希钦波、三世怙主、卓尼土司等保佑人畜兴旺、六谷丰登”(结合陕甘西藏寨老人默念赞词翻译而来)。
从赞词当中发现三点问题:一是赞词中有苯教中天神、赞神、鲁神等三界宇宙结构观念;二是当地藏族的赞词里提到大梵天作,说明了当地文化历史悠久性;三是博峪藏族属卓尼杨土司管辖。
二、采花节所蕴含的神灵关系
(一)苯教三界宇宙及其神灵
神灵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超凡能力的人物即道的衍生。也指人死后的精灵。采花节传说的主人公就是死后成为精灵或者山神。神灵关系则是宗教神圣与社会世俗的完美结合。采花节是神圣与世俗交融的文化瑰宝。
天上的“神”、中空的“赞魔”(年神)、地下的水族生灵的“鲁”是原始世续苯教的最典型的三界宇宙观。
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有限,把万物视为神灵进行崇拜。藏族创世史诗——《斯巴问答歌》里把天地和阴阳的分离归结为像太阳和大琼鸟等自然物。还赋予它们超人的神力创造者和主宰万物,万物有灵的思想沿袭至今。苯教丰富发展了这种思想,佛教传入藏区后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如今的采花节习俗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二)采花节里与藏传佛教护法神
采花节里的五姊妹和七姊妹传说,很像上古时代的长寿五仙女降服九头蟒蛇毒怪的故事,正好博峪藏区有五座山峰,即刺斯咯神山、阿尼达勒山等五座山峰。主体神山是阿尼达勒,每逢采花节,当地民众上山采摘达玛花、携带敬供的食物,焚香祭祀阿尼达勒神山,以求平安。山神崇拜是自然崇拜和天神崇拜的完美结合。
相传阿尼达勒神山是个猛虎出没的地方,阿尼达拉和阿尼次拉两个兄弟攀登峰顶时,发现峰顶有许多猛虎的爪印,于是两兄弟为了教化统治当地百姓搭建阿尼达弋勒乌,同时发愿祈祷这座山周围的老百姓都来信仰。据说神山阿尼达弋勒乌的山神形象是一只猛虎。
众所周知,在藏传佛教里唯有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只猛虎,在唐卡中画着后来被视为文殊师菩萨化身的莲花生、宗喀巴大师坐骑也为猛虎,因此,阿尼达勒神同时也就是护法神了。安多藏区神山之主是阿尼玛卿,阿尼达勒神山就其中的一员。可是目前舟曲藏区的文化还没有被学术界开发,所以就被忽略了。采花节的花神,实际上就是虎神崇拜。虎神崇拜又是羌族文化的底蕴,相传羌族的祖先无弋爰剑被秦兵追杀时,突然从山洞里跳出一只猛虎,解救了无弋爰剑,自此羌族人把猛虎是为自己的祖先崇拜,有点像图腾崇拜了。从虎神崇拜来看,舟曲藏族的族源成分里有羌族。采花节的阿尼达勒神山应该是至尊文殊菩萨化身宗喀巴大师的护法神猛虎。
三、现代意义研究
据《安多政史》中记载:“直至乾隆年间黑番地方除了黑巫,从来就没有什么佛教的影子,连藏传佛教的名字都没有。”显然,佛教在舟曲的传播很晚,苯教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的佛苯之争使苯教处于下风,作为苯教徒要么弃苯从佛,要么逃到偏远地方躲避法难,如今苯教活动范围是西藏的阿里、林芝、那曲等地,安多是赞普统治的薄弱地带,为苯教的发展赢得生存空间。舟曲藏区更是藏王无暇顾及的边缘地带。去年在舟曲发现了大量的苯教经典文献,使得舟曲藏族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一)采花节的习俗中蕴含了苯教的三界宇宙观及其神灵崇拜等思想。为藏学界研究博峪藏族苯教及其哲学思想提供了可能,以及給民族田野调查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采花节就是舟曲藏族文化的一个突破口。
(二)清末民初,舟曲藏区陆续建立佛教寺院,如拱坝赞嘎藏族村寨的嘉嘎塘寺院、插岗嘎尔日村的尕如寺院扎喜却林等。这些佛寺犹如雨后的春笋般在此地生根。并与苯教融合而本土化。每逢采花节,当地的人们焚香祭神,乍看与苯教有关,但是祈祷经典皆为佛经。佛苯融合的相当惊人,很难区分其真伪,且极富有农区藏族风格。
总之,采花节神灵关的现代意义研究,迎合了藏学界关于苯教与象雄文化研究的契机,值得国内外藏学界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等新兴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基金项目:2016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博峪藏族采花节及其神灵关系的现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16ZYXS11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