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聂丽君
心理疏导是高校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在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用。本文首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倡议。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对处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利,并能推进其身心更加健康地发展。
一、心理疏导的涵义
“心理疏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咨询师通过运用自身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对有心理受损的人进行心理上的咨询或治疗称之为狭义的心理疏导。而心理或思想方法上的“疏通”和“指导”,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便是广义的心理疏导了。本文主要以广义层面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心理疏导进行深入剖析。高校参与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在实施教育工作时,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借助心理学教师的咨询帮助,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找对应的处理办法。目前,高校在心理疏导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心理疏导的内涵较之前有所增加,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和建立等。但是心理疏导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疏导所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
目前,中国高校心理疏导的内容并不够科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加强。心理疏导的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只注重为了解决问题去丰富心理疏导的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往往使学生与心理疏导教师之间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而不利于学生完整地阐述自己心理问题,更不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再次,心理疏导内容过于简单化。尽管很多高校心理疏导的有关组织、机构相继成立,但内容简单化的情况依然存在,对大学生情感需要不加考虑;对于大学生的在道德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的引导也十分不足。
(二)心理疏导机制尚不健全
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多方面整合资源。但从目前来看心理疏导机制尚未形成全面的网络。首先表现在信息收集反应机制不完善。当前,学校主要通过班级负责人来反映一定量的学生心理问题,但是这种方法通常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容易忽视一些潜在问题。其次,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机制不成体系。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建立相应的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但是大部分高校还处于酝酿的阶段,部分高校购置了少量的心理宣泄设备,建立一些宣泄机制,但是这些对于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是远不能满足的。
(三)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努力建设高素质心理疏导队伍,对心理疏导教师培训虽然加大了。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校辅导员虽根据自己的经验能较早地察觉到学生的异常,但因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因此很难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某些高校的心理疏导教师通常是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虽然虽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可却缺乏心理疏导的具体操作经验。一些兼职的社会上的心理疏导专家,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一些高校经济或财政的压力,使其一般很少请有一定名气的心理疏导专家融入高校心理疏导队伍。
(四)心理疏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现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冷冰冰的说教或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缺乏了对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学生并不是主动地接受,很难真正勾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因而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感染或是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很难让其主动地说出引发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心理疏导教师想要准确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便有了一定的阻力,更别提怎样采取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了。更有甚者,一些心理疏导教师只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展开简单地询问而已,并没有为其制定解决心理困惑的具体方案。
三、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对策
(一)推进大学生心理疏导内容更加科学化
高校在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务必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要以不同的心理咨询者的不同心理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心理疏导内容和方式。第一,高校要对心理疏导工作者进行一定的培训,从而了解更多的心理疏导方法,优化心理疏导的内容。其次,高校开展的心理疏导既包括对大一新生面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应产生的心理疑惑及迷茫的疏导,也包括对因谈恋爱受挫等情感问题而发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以及毕业生就业时所面对的种种压力的心理疏导。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吸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努力调动心理障碍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
(二)构建教育 、疏导 、监测 、治疗这四步更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制度
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防治制度可以为大学生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提供基础保障,教育、疏导、监测和治疗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步都不可或缺。 要对于大学生高发的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面对逆境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调节和管理自我情绪也有帮助。 要关注大学生不同的心理感知和心理需求,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手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定期举行心理问题知识讲座,努力替大学生供应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服务。要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普查和重点对象的心理排查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的监测、评估与预警,采取调适、干预等相应措施,引导大学生自我调解减压的能力,以推进其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三)不断加强心理疏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性强是心理疏导的基本特征,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严格的要求。一些高校把心理素质教育机构设在学生工作部门,通常实行坐班制,处理和学生日常相关的一些事务。这种不正确的定位,使得心理疏导教师进行专业学习的时间大大缩减了,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心理疏导教师自身实现专业化的发展。此外我们从调查中发现,许多有过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以为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心理疏导工作队伍的更专业化。一是要高校心理疏导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疏导教师很大一部分缺乏系统的进修和培训心理咨询的机会。因此,完善培训制度刻不容缓,这种培训制度是涵括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同时开展定期培训,加强督导,有利于心理疏导老师的入职及以后的在职成长。 二是要规范对高校心理疏导教师的认证和考核。落实一系列政策方针如入职标准,资格的认定工作等标准和管理办法以促进高校心理疏导专职老师队伍的规范和壮大。
(四)重视方法,提升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
正确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提升心理疏导的实际效应。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的心理障碍运用恰当合理的疏导方法,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
第一,情景改变
通过变换情境,塑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以逐渐改变学生的焦虑不安、郁闷、紧张,恐惧等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二,注意、兴趣转移法
当学生碰到心理有过不去的坎而感到烦恼、困惑抑或心情不好,此时便可推荐其去做一些自己爱好的活动,比如K歌,力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精神降压。
第三,精神发泄法
通过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和环境,让学生彻底地释放他的郁闷、不满、愤怒等情绪,从而使其得到放松,更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洗脑。
第四,谈话法
当学生遭遇困境、重大挫折的时候,教师要以情动人,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认真细致地开导、抚慰他们,以使其心情得到平静。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