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方法论分析
周 璇
在2010年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讲话,这篇讲话被《求实》杂志全文收录,成为现阶段指导文艺界、新闻界、学术界的重要文件之一,文章就倡导优良文风的理由进行了介绍,旗帜鲜明的就反对什么样的文风、支持什么样的文风做了回答。这篇文章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新阶段党中央对不良文风进行整顿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章的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是的主要内容围绕文风展开,由三部分构成大约5000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内容十分有益,这篇文章由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为什么要改进文风,是给出了当前文风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长,就是短话长说、连篇累牍,其实是离题万里;空,就是说空话套话官话,不实在;假,就是夸大其词、文过饰非。
第二部分是应该提倡什么样的文风,是给出了文风的标准。这些标准有:短,就是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章,另外指出短需要能说明问题;实,就是讲实话、讲真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新,就是要有新意、新理论、新方法。
第三部分是怎样发展文风,是给出了发展文风的途径。这些途径主要是:一要领导带头,领导是改变文风的关键;二要把整顿文风同党风结合起来,文风不是主要是作风不正;三是整顿文风同党风联系起来,不良文风的总根源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就是党风问题,党风良则文风正。
通过文章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解构很简答,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文章篇幅少但内涵丰富,可谓短、实、新文风的典范。
二、文章的方法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有效武器和重要媒介,是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法宝(张雷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习近平同志这篇文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现阶段文艺界、学术界和新闻界出现的不良问题相结合,指出了文风改变的正确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完美结合的又一重要产物。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方法,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牢牢坚守的重要工作思路,集中体现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和调查研究(林源《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读》[J].哲学研究,2004(2))。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就是任何理论和政策的提出都要从实践中总结并最终应用于社会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加以完善;所谓调查研究就是在具体工作中,不能想当然、不能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而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提出合乎国情和当地具体实际的有效方法。这两种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点。
文章在谈到存在什么样的不良文风时,用了长、空、假三个字,短短三个字精炼的总结出了当前文风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在长期的实践和调查中取得的;而新文风的提出也用了三个字,就是短、实、新,这三个字同样也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在总结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空、假和短、实、新之间,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源自实践的总结才是可行的,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才能使理论得到验证。文章在谈到怎样改进文风时,提到了领导带头、联系党风和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这些具体措施的提出是实践基础上的总结。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大力倡导新的文风的氛围中不可能做到理论上的一劳永逸。所以在提倡适合时代要求的文风、党风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就像文章谈到的那样,这些要求只是一个提议供大家参考。实际上,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论才能使新进文化永不褪色。
(二)矛盾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此即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全面的分析矛盾又要妥善的解决矛盾(靳辉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学科建设,2009(6))。世界上任何矛盾都有其不同于其他矛盾的根本标志,此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随风倒,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成果,而要在参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
文章中提到的长、空、假和短、实、新就是三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生动体现。没有真就没有假、没有空就没有实、没有长就没有短,这三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从矛盾一方到矛盾另一方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文章在谈到写文章要短、要简明扼要时特别强调不能顺意缩短、要能说明问题,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笼统的要求短、也没有具体要求多短是短,这是防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有效方法。文章在提到怎样改变文风时,提出的三个办法切实可行,是在具体分析问题的情况下得出的,方案切实可行,是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矛盾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也提示我们现实的问题(王鹏程《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和矛盾的普遍存在性》[J].前沿,2006(3))。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不能忽略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表现都不一样。要把矛盾放在一个动态的范围里加以考察。整顿文风也是这样,可能不是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存在长、空、假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具体实际采取有力措施。
三、文章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程上,对于怎样发展文化、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有很多积极的成果,从双百方针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带来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每一次新的政策措施都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蔡彦士《正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J].理论学习月刊,1990(10))。习近平同志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思维精细、见解独到,是目前党领导文化事业新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是十八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对文风、文化领域的新指示,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意义,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思形态领域的相关论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以主义理论在文化上、党风上的相关表述。具体而言,就是强调党风正则文风良,用好的文风引领党风,进而加强新时期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是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同社会发展水平相结合,更加有力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始终把文化事业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为人民群众创造丰富的文化大餐。
当然,这篇文章对于整个文化理论建构来说,只是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理解,必将为整个理论的突破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总结
我们通过对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方法论分析和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的梳理,认为这是当前我们党在文化领域新的要求,对于在新时期、新阶段条件下开展新闻报道、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实际上,我们党和政府在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提出一系列要求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方的利益关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实际,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今天,具体政策在地方和有关单位的落实上大打折扣,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就文化领域来说,政策始终是积极的、有利于群众的,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市场化条件下的文艺界、新闻界、学术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端大气,唯经济利益是从的现象司空见惯。在这种条件下,更加规范个体和各个媒体的行为和言谈方式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任重道远。
这也许就是改革的阵痛和市场化快速推进不可避免的弊端。记得柏拉图说过:“小孩子害怕黑暗这有情可原,成年人害怕光明是不可原谅的”,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坚信干净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氛围一定能形成并一直是我们文化的主流。作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自觉地维护学术独立和文化多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周璇(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