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教育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以《摸鱼儿·雁丘词》为例
武 娜
本文以金代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为例,从课程定位、内容定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考核与评价五个部分为大家展示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语言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目的在于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本课程在人文教育中贯穿职业教育,切实为专业课服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内容定位
(一)教学资源
本课程教材选用的是张建教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职业院校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本课选自第九单元“青春的旋律”。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便捷的网络资源,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真正实现教学的声像并举、图文并茂。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词的相关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②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把握词的主旨和艺术特点,体味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分析词作的能力;
②提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③提高对词作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体味人间真情,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教学重点: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文本的分析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是语文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实现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因为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感情观的树立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要想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分析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大一的学生,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文化知识储备有限;二是,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了鉴赏作品的方法,但鉴赏和表达能力欠佳,还不能够用恰当流畅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对“感情”有初步的认识,但内心极其敏感,对“感情”还缺乏较深入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
基于以上对学情分析,本课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师由主演上升为导演,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并举的优点贯穿教学始终,采用情景再现法、情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2.学法
学生成为课堂主角,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品味,展开独立思考、讨论探究,在联想想象、践行体验中得到收获的快乐。这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逐一体现。
3.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按以下六个阶段进行组织。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5分钟)
本课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视听,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中相互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金庸《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中,两只白雕为保主人不死,与金轮法王争斗,法王一掌将雄雕击落,雌雕背着雄雕从深谷中飞上,并再次返回深谷救出主人郭襄,随后雌雕双翅一振,高飞入云,猛地里从空中疾冲而下,一头撞在山石之上,折翼而死。在白雕殉情之后,陆无双想起了师父李莫愁,感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经金庸先生的引用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原出自金代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由此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简介作者、解构标题。
(二)简介作者、解构标题(8分钟)
作者元好问是金代文学家,许多同学对“金”这样一个特殊时代并不十分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词作,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通过词前小序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本词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进而抓住题眼,解构标题,同时补充词牌、格律等相关常识。
(三)赏析文本、把握主旨(50分钟)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求学生三读词作,自读自悟。通过反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根据诵读品味的情况,结合教学重难点,提出如下五个问题,展开讨论互动。
首先疏通词意,弄清楚上下阙的基本内容,再结合难点词句进行重点分析,然后再分析全词使用的艺术特色,理解词作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思。例如,针对这句话,我将从如下几点进行重难点突破。首先进行语境分析,然后介绍典故,进而分析句子结构和使用的艺术手法,再列举与词意相关的名句,进行发散联想记忆。
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诗词鉴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性的规律,这种规律性的总结,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联想古今、启发引导(10分钟)
结合本词的主旨,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贯通古今,列举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通过联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然而爱情带给人的不仅是忠贞和快乐,更有背叛与哀愁,现实社会中,在金钱、权利和种种诱惑之下,很多人背弃了爱情,作为正处于情感萌芽时期的大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爱情,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问题:你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此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教育,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重要意义。
(五)结合生活、升华主题(15分钟)
本课的主题是爱情,但对多数大一的学生而言,爱情似乎还有些难以捉摸,然而这个世界并不只有爱情,更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其他感情。
在汶川大地震中,留下了无数感人的事迹和动人的画面:有多少父母用自己的脊背承受住了厚重的水泥板,在胸前狭小的空间里为自己的孩子把守住了生命之门;有多少老师,为了疏散班里的学生,离门口最近的他们却永远的被掩埋在了倒塌的废墟中;有多少学生,对废墟下的同学不离不弃,互相鼓励,甚至用他们弱小的双手刨了几个小时抢救自己的同学……
看过这些人间真情之后,让全班同学起立,拉着身边同学的手,认真地想一想,你是否嫌弃过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太啰嗦?你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父母为了我们放弃了多少爱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你有多少曾经的挚友因为一点小矛盾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了?……生命中是否有太多东西直到失去了我们才懂得去珍惜?
这时,教师给出学生5分钟的时间,允许他们走到自己的朋友或者有过过节的同学或者老师面前,说出最想说的话。
此环节重在建构“关注自我、自我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建立起了课堂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使学生通过感知,回归生活,达到心灵的内化。
(六)布置作业、践行体验(2分钟)
让学生课后认真地想一想身边有没有一些即将错过但值得珍惜的亲情和友情,要求每个学生给最想念的人打一通电话,把自己对感情的感悟写成一段文字,放在QQ日志或博客上,并把相关链接发给老师,作为课后反馈的依据。
这个环节通过课外延伸,教育学生要学会体味人间真情,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份感恩,学会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使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加深体验,在换位思考中提升体验,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15%来自诵读品味的情况;75%来自理解鉴赏能力及探究互动的情况;10%来自课后反馈的情况。
教学评价依据校内督导、校外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定。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