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当代美育的反思与对策
王德兵
西方现代性蔓延全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异化,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异化(即身体异化)。根治其异化现象,可以通过审美教育的新领域:生态美学主导下的生态美育和身体美育,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的身心的健康成长,实现“诗意的栖居”。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由波德莱尔第一次使用于艺术批评,并给“现代性”界定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从他的定义来看,现代性既意味着某种流动性和瞬时性,又包藏着不变与永恒。可见,一个不断敞开的视界的“现代性”被波德莱尔赋予了辩证的逻辑: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当下的过渡性和偶然性,另一面则是永恒性和不变性。不但如此,波德莱尔还从古典情结的艺术濒临危险的境地中发现一种无形的冲动就要冲破传统的羁绊和锁链而形成断裂横亘于现代主义和传统之间,反传统的现代主义不光改变着人类古典意义上的本质,还转而反对现代性自身,这种悖论被鲍曼一语中的:“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存在迫使它的文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谐恰恰正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 [2]鲍曼对“现代性”的看法已经揭示了“现代性”既追求秩序、排斥混乱而又依赖混乱的那种不可界定、非逻辑性、含混不定的矛盾状态。于是,现代性的现代主义、先锋派、媚俗风、颓废派、后现代主义这五个方面便是卡列尼斯库的最好总结。
西方现代文化所经历的启蒙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大阶段中。理性神话、科技神话和进步神话构成了启蒙主义阶段的三大神话。处于资本主义矛盾与危机的现代主义全面反思启蒙主义三大神话,提出了反理性、反个性、反主体的现代性特质。从而构成“三大主义”(即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的发展态势。最终发展为极端元叙事模式,如对立基础主义和对深度确定意义的追求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重写现代性”的文化模式。开始反思现代主义,极力反对二元对立,彻底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从而表现为彻底消解理性与人类中心、极力反对本质主义、狂追延异流动与意义的非确定性之特质。由上述历史的粗线条勾勒,可以看到在西方现代性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既带来了福祉,也留下了诟病。同时可见西方现代性中充满了矛盾和张力。由此,有些西方学者便提出了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这两种现代性。
现代性内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没有前期现代性绝无中期现代性。这就是审美现代性本身所产生之后果,因为作为审美现代性标志的艺术自律性起源于启蒙运动,康德及其后滋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唯美主义、象征派和形式主义等,便是这一观念的实践者。审美现代性特别关注感性和欲望、差异和个别性,张扬含混多义与意义不确定性,甚至是对意义的否定;审美现代性还带着“救赎”和“解脱”的心理关注内在自然与灵性抒发 。难怪西方学者将之称为“打碎传统的传统”(劳申伯)“对抗文化”(拉什)“否定的文化”(波吉奥利)“反文化”(卡弘)“自恋文化”(拉什)等。
针对于西方现代性对人性的分裂、异化以及人类片面发展之不良影响,席勒提出了审美教育,并在他的心目中建构了审美乌托邦。后来尽管现代性给资本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并未消除,但是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以审美现代性视角给当代美育建设的启示是深刻的,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造成人类社会异化、人性奴役及人格破碎的重要根源 。在当今 “大众文化”时代,文化消费主义甚嚣尘上 ,倡导审美无功利性的传统美学被充满功利性的世俗化的消费文化所取代, 消费主义文化的娱乐性、刺激性和消遣性让人世间充满了欲望和诱惑,感性横流,艺术边缘化、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现代社会人性迷失、人格破碎、人情异化。这都是面对审美现代性给人类社会的苦果。反思这些,解决异化问题,恢复和完善人性、超越自我的作用的美育不失为一剂良药,
尽管美育无法彻底消除异化,但人们在“异化——消除异化——新的异化”中,依靠美育朝着根除与超越异化的目标无限接近,即使美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实现完美人格和消除异化的唯一出路,也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美育之功能。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美育,可以通过美育分部实施,逐步实现。为此许多学者在美育实施上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姚文放先生从当代审美文化的视野中,审视当今美育的现状,提出要“重新审视以往对审美教育的界定”,美育要“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大大拓展自身的功能阈限和功能范围”,由此他提出了“一种广义的教育形式,一种大教育形式”,即”“大美育”的概念,以“推进到文化的层面,融入整个大教育的宏观体系”;从“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这几个文化品格的构成因素入手,“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
面对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现代性”这把“双刃剑”,给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化的同时,它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空前的“异己化”和“畸形化”这种“异化”。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包含人的自身)的异化。如何消除这些异化?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大多局限于从精神层面发挥美育的作用与功能。近年来,随着实施“大美育”,扩大美育内涵研究的视野,审美教育也要呈现出多元化。 比如有人运用“交往理性”来消除人类“异化”。但是“交往理性”很难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自身的异化问题。由此,近年来人们热衷于运用生态美育的办法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运用身体美育的理论解决人自身的异化。生态美育和身体美育这种审美教育中的新型领域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是人与自然的异化。面对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人口膨胀、贫富分化等全球化的问题,大多是信息时代技术理性至上的文化信念所发生的生态危机。以往的以技术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辩证法”、“单向度的人”、“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等都是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加以批判。启蒙退化,神话与新的迷信当家,对自然的掠夺与统治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导致人与人的异化,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被扼杀。处于这种条件下异化状态,“不仅对自然界的支配是以人与所支配的个体的异化为代价的,随着精神的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甚至个人之间的关系也神话化了。” 再看今日的生态环境恶化到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严峻事态,其背后因人的观念、意识问题而出现的生态的失衡。致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尖锐,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今天,大自然被藐视,被沦为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人类中心主义与经济主义盛行。人类实践所造成的“反主体性”负效应,是以“天灾”引来“人祸”,沦为丧失精神维度的单向度的人,在对自然祛魅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异化付出了的惨痛代价,逐渐沉沦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成为了别处的无根豆芽。
科学转化为技术手段本来是为了改造自然,为人类谋福祉,但是人的实际需要被膨胀的欲望所取代。自然被肆无忌惮地强取豪夺,人成为理性工具,成了物质的奴隶。“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切资源和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人以内在德性和神圣使命,要在实践中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与天地合其德’,而不是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
唯一的拯救之道就是重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让“祛魅”转向并恢复自然的魅力。这一任务生态美育首当其冲。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人”。提倡人与自然的精神层面高度和谐,亲近自然,还归本源,推动“经济人”转向“生态人”,成为“审美的人”。要探取“天”“人”的亲和力,就得力求达到人、天、地的互融共生、和睦相处、协同发展。“天人合一”,“诗意栖居”,大力发展生态美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生态美育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建构以完整生态为核心的审美教育观 ,扭转人们对于自然的敌对或不友好的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居环境。重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与平衡互动这是一种深刻的“美学转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育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升生态审美鉴赏能力和创美教育水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践人的“诗意栖居”。
二是身体异化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大众消费盛行,身体变成了追求愉悦和享受的工具。与物质水平提高所相伴随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如权力斗争、经济萧条、环境恶化、核武威胁、天灾人祸等。这些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紧张和迷惘,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产生危机,出现了自私与冷漠、焦虑与孤独、等精神异化之倾向。随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倾向,虽然人们的欲望暂时得到认可和承认,身体也得以彰显。但表面的“幸福”掩藏不住内心的空虚、麻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各种欲望的泥潭(如饮食、网络、影视、购物等)里不能自拔。身体疾病问题不断涌出,如富贵病、白领病等,心理问题(如空虚、抑郁、焦虑、孤独、变态等)也层出不穷,幸福指数普遍下降。这种现代人身心出现了毛病如何解决?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提出建立一门旨在把对身体理论与实践的关怀结合起来的学科——“身体美学”。观察身体、实践和改善身体,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开放性的探索领域。舒斯特曼把身体美学定义为:“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身体美育这一审美教育的新领域,完全有可能承担起疗救人的身心疾病的重任,甚至可以辅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总而言之,不论美育的目标与使命是“情感教育”抑或“艺术教育”或“人格教育”都与提升人的素养有关,而“身体”是整个人的自身载体,美育的内容实际上救赎身体美育的外在体现与内在塑形。身体美育的本质都是为了提升人的身体——包括完整的身体的全部(肉体和精神的),塑造出美好而又自由的身体,以达到“诗意地栖居”,人格的完善。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基金项目:安徽省教研项目“《美学与美育》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研究”(编号2010jyxm0890)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