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废后述论
高鸿德
皇后作为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性在皇权中的重要象征。它的废立往往不仅是皇帝个人情感好恶的决定,更有可能封建政权博弈和妥协、婚姻风俗习惯的最终产物。顺治皇帝“两度废后”不单是个人情感的激烈表达,更是对当时婚姻制度以及政治困境的一种挣扎。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任皇帝,是一位少年天子。他在位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满清政权在中原站稳了脚跟。然而,由于英年早逝,也使得他在满清的少数民族政权留下的政治影响并不深刻。反而因为其独特地性格特征与传奇地命运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与未解的谜团,如:“顺治帝与董鄂妃,董小宛的爱情传说、顺治皇帝“未死”的传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谜团等。这些传奇故事不仅吸引了许多文人去描摹,而且吸引了一批专业史家去考证其中虚实。笔者在翻阅史书的过程中,发现顺治皇帝竟欲两次废后。第一次成功废除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第二次在孝庄皇太后的阻拦下未获成功。众所周知,皇后作为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私,她有照顾皇帝起居饮食之责;于公,她有教导六宫、训诫女德、母仪天下之义。因此,皇后一职早已超出人妻的一般范畴。历代皇帝在皇后的废立上都斟酌再三,以免引起政局的动荡。然而顺治皇帝却在大婚仅仅三年便强行废后,又于三年后的顺治十五年又欲再度废后,虽然第二次废后行为在孝庄太后的干预下作罢,但废后之心昭然若揭。是什么使得顺治帝产生如此强烈的废后意愿,虽然在一些野史、传奇小说或专业的史学论文间有述及,但大多一笔带过,未见专篇。本文欲就顺治帝两次废后做一专门的论述。
一、极端叛逆的人格特征
顺治六岁继位,顺治八年大婚迎娶摄政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为其协商敲定的人选博尔济吉特氏。年仅14岁的顺治皇帝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他对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婚姻极度排斥而又无可奈何。明清时期皇帝制度臻于完善,皇权达于顶峰,而顺治皇帝不仅时时处处受到摄政王和孝庄太后的管束,竟然婚姻之事也不得不受人摆布。这让年轻的顺治皇帝充满了挫败感,而此时的顺治皇帝又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从而使得顺治表现出一种畸形的人格特征。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形容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人及时而强硬地加以谏止,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发疯一样……”。因此在顺治十年不顾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执意废黜刚立三年的皇后也就不难理解了。顺治帝废后的理由与历代废后理由差别很大,并非指责皇后未曾生子,只是强调“好奢多妒无能”、“因亲定婚,未经选择”、“侍上御下,淑善难期”。无怪大臣纷纷上疏反对:“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知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
二、清初的后宫特征与满汉文化之争
“在顺治朝后宫存在着一个以孝庄皇太后居首,由两代蒙古族后妃构成的利益群体。”出于对这种个人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在顺治废黜第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之后,仅过了八个月,在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又立了第二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即孝惠后。不仅如此,“孝庄还为儿子精心挑选了4位蒙古妃子。这6位蒙古族后妃均姓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有4人是孝庄皇太后的娘家戚属。”孝庄皇太后的这种做法引起了逐渐长大,自主意识觉醒的顺治皇帝的极大反感。顺治皇帝共有14个子女,但6位蒙古族后妃备受冷落,无一人生育。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子,排行第四子。顺治称其为“朕第一子”,特颁诏天下。后来,顺治在《董后行状》中指出:“皇太后圣体违和,……今后(孝惠后)无一语奉询,亦未曾遣使问候。”顺治皇帝二次废后之心昭然若揭“止存皇后之号,策宝照旧,停其笺奏”,后在孝庄太后的制止下对孝惠后做出“嗣后中宫笺奏等项,著照旧封进”的决定。
一系列的资料显示,顺治皇帝和她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在对待满蒙习俗和满汉文化上的态度迥异,如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杨珍在《顺治朝后宫特征》中所描述的:“顺治亲政时,汉文水平不高,‘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于是发奋苦读,以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为主,涉猎广泛,曾因劳累过度而咯血。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对汉文化愈益喜爱,‘专厌胡俗,幕效华制’。据时人记载,‘上尝服翼善冠、衮袍。临镜问诸阉,各称善,上亦称善。又改满帽。临镜讫,即手掷满饰于地。居常广袖皂靴,从汉制焉。’”而孝庄太后自幼在蒙古草原长大,又在关外盛京生活多年,满蒙习俗已经融入她的血液里了,据说孝庄“甚厌汉语;或有儿辈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因此,后妃人选之争也成了顺治与孝庄母子关于是否废止满蒙联姻的旧俗之争。
三、专一的情感寄托
顺治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专情皇帝之一。他与董鄂妃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至仍为人称道。得到顺治倾心爱慕的董鄂妃宠冠六宫,因此必然引起整个后宫的嫉妒;而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爱意不加克制,甚至于称他与董鄂妃的孩子为“朕第一子”,甚至于竟欲二次废后,这使得董鄂妃与婆婆孝庄太后的关系也势同水火。凡此种种的情况使得董鄂妃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去化解来自几乎整个宫廷的敌意。正如顺治皇帝在《董后行状》中所描述的“后病阅三年,虽容瘁身癯,仍时勉谓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又极为辛劳“侍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再加上丧子之痛终使董鄂妃病倒并英年早逝。董鄂妃的病逝于顺治皇帝犹如晴天霹雳,时人记到:“皇帝徒为哀痛所攻,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
四、综述
纵观顺治皇帝短暂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畸形的封建制度和宫廷生活导致了顺治畸形的人格与情感。夫妻人伦,乾坤交泰!本来身为帝王,顺治在婚姻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往往身不由己的选择让他痛苦不堪。顺治皇帝对董鄂妃全心全意的爱与对博尔济吉特氏后妃的冷漠寡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仅是只是对包办婚姻、政治婚姻的反抗,而是被脸谱化了的封建帝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情感体现。两度废后仅仅是顺治皇帝追求婚姻自由、情感自由、政治自由而喷发出来的炽热地火山岩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