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地名与佛教
施 祎 沈 倩
南京老地名是南京城市历史的象征、文化的标志、风俗的符号,它见证着南京这座古城的变迁,其中南京古地名的形成受到宗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佛教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去。在此,笔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唤起人们了解古地名文化的兴趣。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的方式,意在深入剖析地名和佛教文化的联系。地名中潜在着一种凝聚力、亲和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佛教包容文化的体现。对于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言,在这里并未能一一详尽。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慢慢找寻、细细品味。
朱自清在《南京》中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逛古董铺子不只是对于心灵的洗涤,更多的是对于历史文化的遐思。南京的老地名也是如此:每一个老地名,或许附载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许镌刻着一件不凡的历史,又或许倾诉着一段不寻常的民俗。
历史上南京地区流传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众所周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六朝时期南京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在当时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古地名的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源于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台中”,这一流传甚广的诗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充分展现出南京作为当时中国南方佛教中心的繁华盛况。佛教给南京城留下诸多胜迹,每处胜迹都凝结着一个古老但美好的故事,其中也不乏充满诗意的地名,如雨花台即取自落花为雨的典故。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不得不提的还有奇异的佛教故事,如菩提达摩不辞而别离建康,梁武帝派人骑骡追赶,结果骡子突然被夹在山峰之间,达摩遂折苇渡江,这则是长芦寺、达摩洞、夹骡峰的由来。明崇祯年间,某处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有位高僧云游至此,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紫竹林禅寺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了下来,颇有诗意;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后人不明其中深意,很难将“大香炉”与一条街巷联系在一起。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佛教而传为佳话,如大士茶亭,体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胸怀。从前,南京水西门外多为农田和水塘,这里农民种植的“水八鲜”(老南京对水田中生长的八种农产品的美称)很有名气。每年夏秋之季,农民们都要挑担徒步将“水八鲜”送往城里出卖,途中喜欢在一块有树阴的地方换肩歇脚。后来,一位“大士和尚”云游至此,见挑担歇肩的农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顿生建亭供茶慈念。不久由他出资兴建的四方亭宇便落成。该亭为四柱顶立的无墙草蓬,蓬下设有石桌石凳,甚至还备下瓦钵凉茶供人免费饮用。人们非常感激和尚的大慈善心,便将这座茶亭以和尚的“大士”名号称呼,延续至今。
古时,人们出行多乘马车或船只,因此出行极为不便,很多人离开后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离别情形由此变得极其惆怅感伤。长干里地势高亢,南有雨花台,北有秦淮河,西则长江相护,又处秦淮河入江通道旁,自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是人烟稠密之地,加之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故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士兵筑越城于此,是为南京城市最初的雏形。人们送友人出南京,便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因此,长干里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代表着极美的意象。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中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呈现出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被传为美谈,由此该诗句被称为“最柔情的诗句”。也许,长干里那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与长干送别的真情,正是南京人历经沧桑却率真不变、纯朴不变的真实写照。
然而使古长干里更加闻名遐迩的缘由,还是因为此地是南京最早的佛教中心,是孙吴时期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的所在地。它建于吴赤乌四年,目的在于安置西域僧人康僧会和他带来的佛骨。建初寺中的阿育王塔,就是放置佛顶骨的地方。
虽说很多地名都承载着佛教文化,但寺庙的遍布更集中体现佛教色彩。香林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佛心桥一带,一度与鸡鸣寺、古林寺并称南京三大寺。红学专家曾考证出香林寺清朝时是江宁织造府曹家的家庙,曹雪芹《红楼梦》中写到的铁槛寺就是以香林寺为原型。香林寺的香火鼎盛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密切关系。据现存嘉庆三年(1798)立石的《香林寺庙产碑》上记载:“前织造部堂曹大人买施秣陵关田二百七十余亩,和杭州田地一百五十余亩。” 这里所说的织造部堂曹大人,据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考证乃曹雪芹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他一次施舍四百二十亩香火田给香林寺,让曹雪芹家族成为香林寺最大的施主,从而使香林寺再度振兴。
据《乾隆上元县志》卷十二《祠祀志·寺观》记载:“香林寺在太平门内,明时建,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南巡改今名,方丈内赐御书‘觉路’二字匾额。”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见寺院鸟语花香,遂御笔题写匾额“香林寺”。因此,当代红学界有人把香林寺称作“曹雪芹家庙”。随着曹家家道中落,香林寺的香火也日趋冷落。
而有着“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美誉的鸡鸣寺也在南京城路名的宗教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题名为“鸡鸣寺”。明时寺庙香火鼎盛,据说皇后马娘娘及各大臣眷属也常来鸡鸣寺敬香,并为此特开凿了一条进香河,直至山门、鸡鸣寺由此名声大振,四方闻名。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同治六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与鸡鸣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进香河路,其本身也蕴含着佛教信徒的虔诚。进香河路因进香河而得名。明清时期,鸡鸣寺的香火相当旺盛。据史志记载,远在江宁方山一带的百姓都会到到鸡鸣寺来进香。南京是六朝古都,周围大大小小的寺庙庵刹比比皆是,为什么都到这鸡鸣寺去烧香呢?这是因为鸡鸣寺的交通方便,有一条叫进香河的河道,把鸡鸣寺跟城外的秦淮河相连接,又经过那四通八达的河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使得这里的香火长盛不衰。
陆上行车毕竟比水中操舟要快捷得多,因此,进香的人就慢慢弃舟上岸用车了,进香河这条昔日香客们往来的要道,渐渐地成了一条废弃了的小河。1958年,由于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进香河被改成了一条暗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原河边的土路被拓成了宽阔的左右分道的进香河路。河消失了,但地名却一直被沿用下来,如莲花桥、老虎桥、大石桥等,这些地名都暗示着那条河的往昔。
在时间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宗教文化对南京人的熏陶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却集于一地各领风骚,充分显示了南京城的包容,这也是南京城极具魅力的地方。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