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蚕丝改良委员会与蚕丝统制
赵路路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蚕丝业逐步衰落,为了挽救中国蚕丝业的颓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蚕丝改良委员会并对蚕丝业实行统制,主要任务有建立蚕丝改良实施区、括推广优良蚕种、建立新式丝厂等,这些举措推动了中国蚕丝业重新走向发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蚕丝业以其独特的功能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丝织品,不仅为国民所喜爱,而且远销海外。丝业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我国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千百年来,蚕农墨守陈规,加之近代以来受到日本丝的倾销,使之日渐衰落不堪。在民国初期,日本生丝出口量即已超过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第一生丝输出国。1935年的《银行周报》曾刊登蚕丝改良会常委谭熙鸿之谈话“惟自十九年以后,受世界经济衰落及日本人造丝倾销竞争影响,以致丝价跌落。(华丝)输出锐减,竟由十八万九千余担减至五万四千担。”这导致市中国整个蚕丝业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
此时,1929年发轫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奉行的自由经济主义,此后,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在西方流行起来。在这趋势的引导下,为了抵御列强的倾销,保护和发展国内工业,国民政府也逐渐开始对国内经济进行统制。1933年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宣告了政府对国内经济各行业的统制。此时,蚕丝改良委员会作为民国时期政府设置的改良蚕丝业的中央部门应运而生,以统制全国蚕丝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以图挽救国内蚕丝业发展的困境。
蚕丝改良委员会是1934年国民政府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内设置的,会所设于杭州。该会设置主任委员一人,由曾养甫担任;常务委员九人,由江浙两省建设厅长、金融家、蚕丝企业家及蚕丝专家谭熙鸿、沈百先、张公权、冷谲、胡笔江、薛寿萱、吴申伯、葛敬中、何尚平等九人组成。该会的使命是“以科学方法改进一切,期出口大宗生丝以与日本争夺国际市场”;基本方针是:“自植桑以至缫丝均用科学方法彻底改善,增加生产,减低生产费用,一面保存国丝优点,一面求合乎市场需要...利用我国廉值之人工,低减之成本,以与日丝争衡。”因此可以看出,蚕丝改良委员会进行蚕丝统制的目的是改良品质和减低成本,以此来复兴蚕丝业,与日丝争利,从而使华丝业复兴。
国民政府实行的蚕丝统制包括栽桑、制种、育蚕、收茧、缫丝、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统制。国民政府希望通过“行政力量...统制蚕种、蚕茧之产销数量,严格禁止种贩、茧商投机”,使价格平衡,“并在蚕种的销售过程中实施配发制度,消除蚕种商在其中谋取暴利的空间,从而使蚕农得到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蚕种”。在蚕丝改良委员会的指导下,蚕丝统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是在蚕丝业发达的主要省份、地区设置模范区和指导所,从而为当地蚕丝业改良提供技术指导。主要在江苏省金坛县、浙江省萧山县和杭县设立了3个县蚕桑改良模范区,并在安徽省全椒县、山东省临朐县、四川省潼南、江北等县设立了指导所。蚕丝改良委员会十分提倡农村合作事业。认为“农村合作,在我国尚属萌芽,目今蚕业之凋零已极,对于改良之促进,利益之增加,均有相互提携之必要。如蚕儿之共同催青饲育,蚕丝之共同贩卖运输等,皆可使农民加入于合作之一途,有指导方能增进合作,亦惟借合作方法,乃能推广指导工作。”推广工作的重点在模范区,其各项工作莫不体现合作事业的精神。模范区及指导所内共同组织培训蚕户、组织合作社,开辟小蚕专用的示范桑园,组织共同消毒、小蚕共同饲育、进行栽桑养蚕等技术指导等,并对蚕茧丰收茧质优良的蚕户实行奖励。此类工作,不仅促进了蚕丝业的整合、进步,也对于中国农村的合作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是开办蚕种场,蚕丝改良委员会成立后,在江宁县、杭县各开办了一所蚕种场,并逐步增加房屋建设,扩充场地,计划每年各生产蚕种200万张。在江宁场内设蚕丝研究所,聘请专家玛利博士从事研究,以改良蚕丝品质及技术。该会还设立江、浙蚕种业指导委员会,指导蚕种场提高蚕种品质。并补助江、浙两省蚕种取缔所(检验蚕种、取缔劣种的政府机构)经费,督导蚕种场的蚕种生产。
同时,对于缫丝业统制生产,并促使丝厂合作,以促成联合丝厂。初期联合丝厂颇有进展。“ 关于联合丝厂者,请求加入联合丝厂及请求租用及贷款各丝厂,前后计浙江方面,有杭州、庆云、惠纶、开源,纬成鹤记、长安、浔溪等七家,江苏方面,有华新、永泰、民丰、元大、永盛、隆昌、瑞纶、乾甡等八家...均经核准加入。”但由于在计划共同收茧、技术合作、管理合作时,适逢丝价暴跌,若干丝厂倒闭,因此未能实现进一步联合的计划。
为培养蚕业专门人才,以充实各地蚕业指导所,蚕丝改良委员会还开办了蚕业教育。1934年,该会委托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开办大专性质的两年制制丝专修科,招生20余名,毕业后派赴日本参观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于同年委托该校及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开办初级女子蚕业指导人员养成所,招生200余人,毕业生分配在各蚕业指导所工作。蚕丝改良委员会还在其技术室下设置编辑委员会,出 版《中国蚕丝》杂志,作为官方杂志。三年中共出21期。后又编辑出版《蚕丝统计月刊》,发行两年。
蚕丝统制政策的推行,使中国主要的蚕桑生产地区从植桑、制种、育蚕、售茧、缫丝、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处于政府的统制之下。从结果看,虽然由于统制过程中“核定官价、统一配给、统一销售”等行为抑制了市场竞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蚕桑业蜕变的程度及速度。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统一的部署、强力推行和具体指导,便利了蚕桑改良事业的开展及推进,这对处于困顿中的中国蚕丝业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改良蚕种逐渐取代劣种,育蚕、制丝的技术得到了提高,市场形势也日趋转好。由此看来,时人所谓“目前蚕丝业之危机,非经济统制不足以挽救”的议论,确实是有几分道理。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