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徐 敏
因果报应是佛教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是佛教理论的重要根基。通俗来讲,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文从因果报应思想的根源、历史上的相关讨论、社会现状等方面展开思考,阐发了笔者对因果报应思想的相关理解。
因果报应是佛教关于生命与道德关系的基本理论,与佛教理论的缘起缘灭思想密切联系,构成了佛教思想的重要根基。它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受到因果关系的支配,每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给自身命运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因果报应论产生的根源
佛教认为,人的身心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产生这种结果的力量就是佛教经常提到的“业力”。“业”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善业招善报,恶业招恶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如《中阿含经》卷3中说:“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又如《成实论》卷8中说:“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
总言而之,佛教非常重视因果报应的思想,其善恶观念与业报轮回说紧密相连,佛教认为是否净染业力决定着人生的轮回报果。佛教把业因与果报的因果关系延伸到前世、今世、来世,形成“三世二重因果”的业报轮回链,人们现世的善恶作业决定了来生的善恶果报,今生的生活状况取决于前世的善恶修行。
二、历史上对因果报应的讨论
中国古代先民十分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和“天命”的道德内容,认为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乃天命所定,如《周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也有一些思想家反对因果报应,比如南齐著名的士大夫范缜,他认为人生就如同树上的花朵一样,虽然一起开放,但随风吹落,有的花被吹落到厅堂上,漂亮的座垫上,有的花却被吹落到厕所里。人的命运有高贵有低贱,就像落花落在不同的地方,完全是一种偶然的遭遇,绝不是什么因果报应。很显然,在这里范缜是在用偶然论来驳斥因果报应论。
范缜认为,如果人们认识到,根本没有什么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世界万物都自然独化而生,又自然独化而死,那么就不会再去追求摆脱生死的境界,而是顺从自然的法则,安于自己的本性,上下相安,各得其所,就可以达到丰衣足食、国家富强了。
再比如韩愈,韩愈认为,天和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天的善恶标准与人的善恶标准是相反的。善人总是受到天罚,而恶人总是受到天赏。所以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韩愈与众不同的见解在古代天命色彩浓厚的环境中显得别具一格。
三、对因果报应的思考
从事实经验来看,我们发现因果报应的发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下面,我们从因果报应理论内部的逻辑层面来分析。中国传统的报应说认为决定报应的应该是一种完善的存在,比如上天、神仙等。神仙主宰人事,观察众生的行为,根据每个人行为的善恶降之福祸。
在这其中,必须特别强调执行神的存在及其全知、全能、全在和永恒的特点。在这里我们把完美的道德秩序的可能性推到了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但是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以上的设想其实是一个悖论。即使这个假设的前提神的存在是成立的,因果报应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如果这个完善的神是存在的,并且能够明察秋毫人类的善恶理念和行为,那么,为什么不在最初的起点就开始执行,即当世善恶当世报?这样的因果报应设定岂不是比现在的因果报应更能说服人?这个完善的神难道会故意选择一个更不完善的因果报应循环系统?这样一来难免又与这个神的完善完美性相矛盾。
其二,假设这个完善完美的神是存在的,那么这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全能神,为什么不直接教化或者感化人类,或者直接洗脑似的给人们灌输进一种至善思想,从根源上扼杀行恶的可能呢?
这个因果报应理论充满着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完善的神和不完善的理论也是一对微妙的矛盾。因果报应理论之所以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因为这个理论可能最初只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好人凄惨、坏人逍遥的不平衡局面,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劝人积极行善而生硬造成的一套理论系统。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因果的关系,难免不符合逻辑。另外,作为有限的人,去设想完善的、无限的领域,难免有所不足。或者最大的原因便是不存在这个全知全能的神,没有这个所谓公平公正的完美神的存在,所以这个理论便因为缺乏最重要的一环而不能完美运行。
当然,虽然因果报应的逻辑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毕竟初衷是好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劝人行善、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效果,当然,我们更希望用道德和法律共同约束,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在此岸世界里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