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吴丽君 母小琳 曾明芳
本文通过对《物理学》的简单梳理明确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提出的过程,并肯定了“四因”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独创,而是对早期自然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提出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四因说”的提出
在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浩瀚海洋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他的“四因说”,它是亚里士多德为理解万事万物产生发展过程及“始基”所创造的理论。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他的“四因说”,我们通过对《物理学》的简单梳理可以明确这一问题。
(一)关于自然事物的本原
在《物理学》第一卷亚里士多德以探究自然的本原为开篇,他说“既然探究本原、原因或元素的一切方式都须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才能得到知识和理解——因为只有在我们认识了根本原因,最初本原而且直到构成元素时,我们才认为是认识了每一事物。”基于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主张梳理分析,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了自己关于本原的看法:存在有多层意义。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也不是无限的。作为自然事物的本原:“本原不能是单一的,因为单一没有对立,也不能是无限的,不然,存在就会不可知。”
(二)三本原:质料、形式、缺乏
在《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转而考察自然事物的特性。从自然物的特性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就是生成。生成的东西或者是性状的改变,或者是增加、减少、或者是组合,或者是质变,都是量、质、关系、何时、何地方面的生成。各个东西作为生成的各种实体以及任何其他一般存在的东西都是从某一载体生成的。载体一般而言就被认为是质料,也可以说出它是人,黄金,也可以说成是某个“这个东西”。总之,它是可数的一,生成的事物从它必然生成;生成总是对立的生成,对立是两个,这样,自然事物生成的本原就有三个:质料、形式以及形式的对立面短缺。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即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的形式。
(三)关于自然
在本原确定下来之后,质料、形式谁更具有存在的优先性,这是亚里士多德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有两类:一种是所谓的自然事物,另一种是那些由于技术而存在的事物,即技艺之品。而区别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在于自身之内是否具有动静本原。 在对事物作出了上述区分之后,亚里士多德紧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他对自然的定义:“所谓自然,就是一种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运动和静止的最初本原和原因。”自然有两层含义:作为形式的自然和作为载体的自然即形式和质料。其中,形式就是自然,而形式比质料更是自然。
(四)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在以上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考察了原因,“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在发现每一事物的为什么,即把握它们的最初原因之前,是不应该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每一事物的,那么显然,我们就应该研究生成和灭亡以及所有的自然变化,并引向对它们本原的认识,以便解决我们的每一个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著名的物理学四因说:
所谓的原因之一,是那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 … 另一种原因是形式和模型,亦即“是其所是”的原理及它们的种,… 再一个就是运动或静止由以开始的本原… 最后一个原因是作为目的,它就是“所为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四个原因即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这四种原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又是前者发展的目标,形式和质料是具体事物中不可分割的俩方面,也是世界万物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绝对的。但是,质料必须凭借某种形式才能看出它的本质,质料是消极、被动、不定形的东西,仅仅具有构成事物的可能性;形式则是积极的,有了它才能使质料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质料转化为某物。质料因、形式因、是动力因的基础,然而,没有目的因,动力因的作用也是盲目的,制成的东西也是无用的。
二、四因说来源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四因”,但是这“四因”并非亚里士多德的独创。笔者认为,“四因”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一)质料因
质料因来源于早期自然哲学家所认为的万物的本原——物质性的元素。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把原子以为是世界的本原,恩培多克勒则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四因四根的分离而消灭。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所以亚里士多德说:“那些最初进行哲学思考的人们中,大多数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以质料为形式,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在最终消灭是由回归与它。”
(二)动力因
早期自然哲学家认为只有在质料形式下的原因才可称为原因,但是当人们进一步探讨时就会发现“如若生成和消灭果然只出于某一种或多种本原,那么事情怎么会这样出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决不是载体自身造成自身的变化”因此,人们便去探索另一种本原或始点即运动由之开始之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恩培多克勒提出了“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三)目的因
早期自然哲学家在探讨事物产生变化的原因时,又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事物在其存在和变化中,为什么会表现为善、美呢?这显然不能用火、水、种子这类元素来说明。阿那克萨哥拉提出“理性”,认为它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是安排一切秩序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对阿那克萨哥拉德这类发现作了很高的评价,“所以当某个人说,在自然中也象在动物中那样,有着理智或心灵作为一切秩序的原因,相对于先辈们的混乱的说法 ,他就像是一个清醒的人。”理性不但在动物中,而且在整个自然中存在,它既是动因,也是使事物成为善,成为美的原因。
(四)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问题可以追朔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主张和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有限和无限并不是另外的本性。如火、土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东西,而无限自身和一自身就是它们所陈述的事物的实体。由此数目就是万物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指出,在这方面,他们已经接触到“本质”问题,开始说出定义了。但是“他们把事情讲得太笼统了,他们只在表面上作规定。”
柏拉图认为“数学对象相互类似数目众多,而每一形式则仅是单一的,形式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构成形式的元素也就是所有存在物的元素。”
通过以上说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已经分别涉及到了自然界的“四因”,但是他们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难以对自然界的整体做出令人信服的统一解释。
三、“四因说”提出的意义
“四因说”在亚里士多德的整个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他都自觉不自觉地以其为依据考察事物。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进一步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但他在论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其贯彻到底,一直在唯物和唯心间摇摆最终导致神学目的论。
另外,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为亚里士多德指出:“字母是音节的原因,材料是技术的原因,部分是整体的原因,前提是结论的原因。意思都是‘所从出’。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自然哲学理论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