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神话
陈 娓
霅溪边的小山岗上,立着一块小石碑。
如果不是这块小石碑,你一定不会想到,这是北宋时期的青瓷窑址,这里曾经发生过血雨腥风的故事。
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成堆成片的陶瓷片散在山岗中,埋在泥土里。千年了,它们寂廖无声,默默地沉睡在这山间,与树木为伴,与杂草为伍,与百姓同在。
回溯千年。 这是一个僻静的山村,山林葱翠郁绿,溪水蜿蜒清浅。农户们春耕夏播,秋收冬藏,过着宁静、古朴而安逸的生活。
后来,村里来了个姓陈的青瓷窑师。相传,这个瓦窑师本是天上的瓦瓷神,烧得一手上好瓷品,因得罪了皇母娘娘,而被贬到了人间。
瓦瓷神云游到沙埠霅溪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农田里的泥土很适合烧制瓷器,于是就定居下来,重操旧业。不久,又娶了当地一位美貌女子,生养了八子一女。
儿女长大后,继承了父亲的制瓷手艺。他们个个手法多样,技艺精湛, 烧出的陶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深受一方百姓的喜爱。
凡尘俗世的一举一动,天帝尽收眼底。得知瓦瓷神来到人间,泄露了天上的制瓷技术,他顿时龙颜大怒,于是责令天兵天将他捉回天庭。
“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那一夜,瓦窑师与他的妻儿们哭得肝肠寸断。但天命难违。到了五更,时辰已到,瓦窑师只得挥泪告别。临别时他叮嘱儿女,希望他们专心筑窑制瓷,造福一方百姓。说完,便踏雾而去。
瓦窑神回到天庭后,儿女们牢记父亲的教诲,从此,心无旁骛,专务瓷业,睦邻亲乡,发奋图强。从此,陈氏窑业犹如神佑天助般,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不久,他们又分别在沙埠周边的凤凰山、竺家岭、瓦瓷窑等八个小山坡上,筑了八座新的青瓷大窑 。这些瓷窑都依山而建,个个绵延盘旋,宛如一条条鲜活的长龙,伏卧在沙埠的一座座小山岗上。烧窑时,分布各处的窑体一齐生火,方圆10多公里的沙埠上空,顿时熊熊烈火,窑烟四起。见此境况,当地的百姓对烧窑业充满了希冀,便纷纷投入到了陈氏窑业的生产中,他们或挖泥、或制坯、或搬运、或砍柴、或烧火……汩汩流淌的霅溪两岸,呈现一派热火朝天、蔚为壮观的青瓷生产景象。
那时,以霅溪为中心的黄岩沙埠一带, 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越窑青瓷生产基地。每逢开窑时节,沙埠河面白帆点点,埠头樯桅林立。各路商贾纷至沓来,整个山乡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青瓷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沙埠本是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因窑而兴,因窑而发。当地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天有不测风云,北宋末期,一场猝不及防的灭顶之灾降临到了陈氏家族。
一天,陈氏兄妹象往常一样烧窑。当他们正欲封窑时,分布在各处的瓷窑上空,突然升腾起九股青墨色烟柱。那烟柱凝聚不散,盘旋翻腾。抬首仰望,就象是九条青龙在辽阔的苍穹中漫天飞舞,大有横空出世之势。随后,各种耸人听闻的谣传便蜂拥而起,有的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是变天的预兆。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朝廷。当时,宋徽宗赵佶即位不久,宫廷内斗不止,百姓造反不息,大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摇摇欲坠的政局,一听到千里之外的沙埠有“九龙透天”之说,宋徽宗顿感震惊。
“龙”,分明是一个政治图腾、天子的象征。此异象不灭,必威胁到大宋江山。于是,宋徽宗即调兵遣将,前往黄岩沙埠诛灭。
山雨欲来风满楼,来不及问为什么,大兵已压境。当官兵到达黄岩高桥凉棚岭村,距沙埠只有几里路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横祸令陈家兄妹惊慌失措。他们还没想出个子丑寅卯来,官兵早已把整个沙埠围得水泄不通了。皇命难违,怎么办?逃,逃得出一人,救不了全家;逃得了人,带不走窑。而这窑,早已与他们的生命连成一体了。没有了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战,手无寸铁,即便有刀枪靶子,几个兄妹也是以卵击石,怎能抵挡全副武装的万千官兵?一旦火拼,家人战死不用说,还必然会殃及百姓,而这恰恰是他们八兄弟万万不愿的。
随着一阵阵战鼓擂响,死般沉寂的山野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喊杀声。那战鼓声,就是临阵官兵的催战声;喊杀声,便是陈氏兄弟的催命声。面对蜂拥而来的官兵,他们兄弟必须作出决断。
这时,平时最能拿注意的三儿子泣泪提出:“为了保住陈氏家族的尊严和气节,避免其他无辜生灵涂炭,我们只有自我了断!”
说完,他迅速跑到母亲跟前,匆匆拜别年迈的慈母后,便狂奔而出。其他七兄弟也紧随其后,直奔村西的池塘。此时,一道强光掠过苍穹,仿佛要把天空撕裂开来。霎那,山风呼啸,骤雨大作。八兄弟回望一眼山坡上的瓷窑后,手拉着手,一齐跳入了冰冷的池水中。
“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陈氏八兄弟的生命连同霅溪的青瓷窑业,就这样,在鼎盛之时戛然而止。
一个人、一个家族、一方百姓的生与死、荣与辱,往往就在于君王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荒唐的闪念。官兵赶到池边时,只见水面上浮着八具尸体。看到八兄弟已经自尽,他们便回朝复命了。
霅溪的乡亲们闻讯,纷纷涌向池塘,准备为八兄弟收尸。这时,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没有尸体的踪影,只有八个精美青瓷炉.飘浮在水面。纳闷之时,他们猛然醒悟到,这八个精美的青瓷炉,其实就是八兄弟的化身。于是,乡亲们一齐下跪,拜送英灵。
山谷空寂 ,大悲无言。
他们把这八个精美的青瓷炉,秘密埋藏于沙埠的青山碧岭中。
事后,朝中大臣纷纷进谏,觉得此案并非传说中的神奇,更没有造反的痕迹。通过查核,得知这是一件莫须有的乌龙案。为了安抚百姓,宋徽宗便降旨追封陈氏兄弟为“九王”谥号,赐名他们自尽的池塘为“八仙塘”,并御赐当地营建“八圣庙”,供奉纪念陈氏兄弟。千年沧桑,沙埠霅溪也历经了战火纷飞的岁月。从元末明清的方国珍起义,到嘉靖年间倭寇六次袭扰黄岩,但“八圣庙”屡毁屡建,来此膜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霅溪人对陈氏八兄弟的敬仰已植入了血液,他们代代相传,以神传神,有关瓦窑师来历的传说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视八兄弟为庇佑乡邻的“神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四,霅溪人都在“八圣庙”前搭台唱戏,以自己的方式,来祭奠 陈氏兄弟的英灵。无论是历史还是传说,如何荒唐,如何惨烈,显然早已远去,但这个故事穿透千年,至今不堪回首。
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我来到陈氏八兄弟自尽的“八仙塘”。或许上天为了让后人永远记得八兄弟的英烈。日升月沉,草木枯荣。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池塘竟然还在。但通往池塘已没有了路。显然,这里很少有人进来,或许霅溪人不忍心再去面对那尘封的伤痛。
我拔开纵生的杂草,走近池塘。池面几乎被枯草覆盖,周边却芳草萋萋,它们空对晓风残月,静静地守着这一潭沉默的枯水,守着那血与火洗涤的历史。
漫步山边,古窑址上各种碎瓷片、窑具残片散落一地,俯拾皆是。我为这些用生命烧成的器皿而惊叹,于是,就随手捡起了一片碎瓷。怱然,心中惊过一缕惶恐,我轻轻地放下那片碎瓷,因为这不是普通的残陶碎瓷,它承载了浙东沿海陶瓷的文明和传奇,蕴藏着有待破解的千古之谜。
(作者单位: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