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目的论”的《红鬃烈马》京剧译本分析
胡 赟
以“功能目的论”作为一条根本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通过这个视角来分析京剧经典之一《红鬃烈马》的英译版本,同时也为其他京剧经典的译本的翻译提供了标准。
一、功能目的论简介
“功能目的论”原文为Skopos Theory,最初系德国的莱斯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模式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 1984年莱斯与另一位德国学者费米尔合作正式提出“功能目的论”这一概念,其基本规则是:(1)译语文本取决于译者的目的;(2)译语文本是在译语和译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而源语文本是在源语和源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3)译语文本不是全都能还原成源语文本;(4)译语文本内部必须连贯;(5)译语文本必须和源语文本相关。这五条规则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其中第一条目的原则最为重要。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二、《红鬃烈马》简介
《红鬃烈马》是清代京剧演出剧目,其主要内容为唐丞相王允的三女宝钏抛绣球选婿,球中乞丐薛平贵。王允嫌贫爱富,悔却前言。王宝钏却与父三击掌,表示互不相认,随薛平贵投奔寒窑。后来薛平贵降妖有功,封为后军督府。王允参奏,将其改为平西先行。与人合谋,将其缚去敌营,反被代战公主招亲,并驾坐西凉。过了十八年,王宝钏一直清守寒窑,备尝艰苦。薛平贵闻讯,盗令回国。值唐王晏驾,王允篡位,兴兵捉薛平贵。由代战公主保驾,薛平贵乃登宝殿,王宝钏亦被封为正宫娘娘。
三、基于目的论下的《红鬃烈马》译本分析
《红鬃烈马》讲述了王宝钏与薛平贵十八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中文名称的由来是在前面的一折戏中,薛平贵驯服了一匹红鬃烈马,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却也引来了岳父的嫉妒,导致之后两人十八年的分离。然而薛平贵驯服红鬃烈马是这部戏的重要转折,因此将其作为名称,也符合中国戏曲以关键道具命名整出戏的传统。类似的还有《九龙杯》、《拾玉镯》、《盗御马》等等。而当《红鬃烈马》这部戏于1934年最初被熊式一先生翻译到英国时,他考虑到英式戏剧的命名文化不同于中国传统戏剧,尤其莎翁的戏剧都偏向于以主角的名字作为戏剧名,例如《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等等,因此熊式一先生决定用女主角王宝钏的名字来命名其英译本,即译为 “Lady Precious Stream”。此译名不仅出于熊先生贴近英国戏曲文化的目的,改用女主角的名字,而且王宝钏也没有直译成“Precious Bracelet”,还出于另一个目的,即原本直译版本发音拗口,因此熊先生综合英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原作,译为“Precious Stream”(宝川夫人),也喻指王宝钏这位苦守寒窖多年却无懈志,品行像清川一样的美好女子,亦符合中文名称用红鬃烈马来隐喻这位女子,一旦被驯服后便忠贞不渝。熊式一先生以剧名吸引观众的目的非常成功。英译本的《宝川夫人》一剧在英国吸引了大量观众,甚至还入选了中学课本。2015年,《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中英文版)》在伦敦发布,该译本的编撰工作由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组织,集合了北京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英国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及英国语言文学专家,携手合作,在该译本中《红鬃烈马》的英译名为“Hero”,意为征服战马的英雄,译者不仅考虑了与中文名相联系的含义,还结合西方戏曲的习惯,用男主人公为题,与熊先生的译本有所不同,但也是取决于译者想要达到的不同的信息传达目的。
《红鬃烈马》一共有十三折子戏,分别有《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武家坡》等等。这几出戏的英文名分别为“The love between a beggar and the Premier’s Daughter”(乞丐与丞相之女的爱情)、“Choose a Husband”(选丈夫)、“Father and Daughter Become Enemies”(父女反目)、“Reunion of Husband and Wife”(夫妻团聚),并非使用的对等直译法,而是根据译文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功能之目的而进行了改译,译文简明易懂,又表达了每折戏的主要内容。如《花园赠金》主要讲的是王宝钏在花园烧香祈福时,看到倒卧花园外的乞丐薛平贵气宇非凡,正是自己喜欢的人,于是赠送衣物与银两,并嘱咐他第二天来彩楼接受她的绣球。由于这折戏讲述的是他俩的爱情,英译本中便改译为“The love between a beggar and the Premier’s Daughter”。而《武家坡》虽然是指一个地名,在这个地方王宝钏与薛平贵夫妻团聚了,因此英译名改为“Reunion of Husband and Wife”,而不用这个地名命名,这样一来,外国观众就更了解明白,也有兴趣看下来了。
四、结语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加快,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经典众多,魅力无穷。如何让世界非遗文化的京剧更好地传承发展、传播弘扬,因此京剧的翻译也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功能目的论基于一个交际的视角,给京剧的译本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也给其他京剧经典译本的翻译提供了一种权衡的标准。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