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应用
杨 楠
传统居住空间良好的尺度、宜人空间、融合的人际关系等随着住宅商品化的飞速发展离我们远去,本文主要从居住空间环境设计对居住者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居住影响及利用、环境设计中情感的表达以及商业等方面来分析通过环境设计在我们现代居住空间的应用。
过去,由于城市社会各类条件的影响,城市建设乡高密度、高容积率发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口过度集中。人们买房仅仅是有了住的地方,而没有相应的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弱化了“家”的感觉。而这些感觉都是应从适当的环境设计以及居住者的行为活动对外部空间的体验产生而来的,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重在给居住区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充分考虑外部空间形式、尺度和形象、将人们对物质环境的需要对社会环境的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力求创造出亲切宁静、安全的居环境。
一、居住空间中的环境设计对居住者的影响
(一)居住行为的私密性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双重性:互动与互争。居住者往往在希望邻里交往的同时,也希望私密性得到满足与保护。它不是意味着完全的隔离,而是指人的的个体与邻里之间、与家人之间的各种行为关系的控制,合理的居住空间环境应该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之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这是个人成长与人格完善需要达到公私区分、互不影响的功能分区布置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设计上的要求。如无前室的卫生间不得直接向客厅应集中布置;隔墙、楼板应达到相应的规范的隔声标准等。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家庭成员的私密行为,从而使家庭成员能身心健康,和谐相处。邻里之间的私密性保护,应做到避免两户之间窗户正对设置;各户生活阳台之间应有所遮挡等;避免相邻两户之间的实现干扰。针对这方面的因素,在楼距设计上,除了要满足日照通风的要求,还要注意视线和噪声干扰。
(二)居住空间的舒适性
提高居住质量不仅体现在居住面积的增大和房间的增多,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合理的与家庭生活行为需要相适应的舒适尺度。房间面积不是越大越好,超出常规的面积和空间的标准并不能提高住宅的舒适度,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节能,更会失去空间的亲和力,失去加的温馨感觉。居住空间尺度应以人体活动的所需面积为标准、放置家具设备所需的面积适度考虑,选择合理的尺度。例如,卧室的面积不宜超过20平方米的大小,除了基本放置家具和人活动所需的面积之外,房间面积过大不利于室内的空气温度调节,增加空调设备的能耗,同时过于空旷的房间也会对人心里产生不利的影响。客厅、卧室、厨房、洗手间等功能空间的数量,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
(三)居住空间的安全性
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安全包含广泛,包括房屋结构的坚固安全,细部如楼梯尺度,门窗的开启、阳台栏杆高度等方面,这就是要求设计者不仅要遵循住宅设计所规定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上的安全感,避免居住者心理产生压力,影响工作、生活的正常活动。这种安全感体现在除了安全防盗、防火等因素应严格符合规范的规定之外,还应设置如智能防盗装置,注意消防疏散通路线的便捷等问题。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必须考虑到无障碍设计,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住宅入口、走道、楼梯等场所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
(四)和谐的交往空间
一方面,居住者需要满足居住行为的私密性,另一方面,居住者还需要有交往空间的设置,满足与邻里之间的来往密切、融洽。在竖向交通空间中,如电梯的前室,可以适当扩大空间,增加楼梯平台的面积,增加居民之间的情谊,更加促进了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自然环境对居住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不但是制约和影响居住环境构成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且自然环境也具有美学和人的心理、生理等多种社会功能价值。在自然界中河流、河岸、坡地等地形、地貌特征都是可开发利用的自然美资源。在建筑设计中或与之相适应,或加强环境特征,均可满足人们对自然没的追求。同时,建筑的环境设计、建筑空间的处理及局部经营、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色彩配置、室内外空间的细部处理等设计和处理等,都能充分表现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善结合。
(一)日照、通风自然因素
良好的居住环境包括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利用,将卧室、书房等设置南向的开窗、开设阳台等方式,可以为人们的居住空间获得充分的日照;同时,户内平面设计上南北畅通可以有效组织南北通风,达到户内居住环境的通风换气条件,能有效促进人们对生理健康,想要获得这样健康的居住环境,我们在设计时就应注意把空气、阳光引入到室内,使住宅有充分的开窗面积、恰当的宽口位置、合理的窗户材料和构造,以及科学测日照间距、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开发自然资源。
(二)创造优美的视觉环境
优美的景观不仅给居住者产生视觉享受,同时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居住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人们可以通过窗口、阳台、休息平台实施内外贯通相连,扩大空间感。同时,赏心悦目的室外自然景观,会提供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境。因此,在对住宅区规划设计时,对单体输在周边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结合设计的同时,也要对设置窗口、阳台休息平台的位置,能将景观进入到室内就成为创造人们健康居住环境问题,特别是对幼儿、老人和患者等久居室内的家庭环境成员更重要。
三、居住环境设计中情感空间的表达
随着人累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更甚以往。人们逐渐意识到居住环境在满足其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应该更关注对居住空间的主题,即“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要以人为本,一人的内心情感诉求为出发点。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情感的,情感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是在人认识事情的过程中,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心里状态。好的设计,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还在进行着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
(一)环境设计中个性化的追求
不同区域的人,不同阶段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精神和存在状态,比如艺术家和工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品味一定存在着差异。当代社会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人们崇尚自我与创新,追求居住空间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在追逐各种时尚设计风格的时候,必须更加关注自身情感的的重要性。居住空间设计中应该去更多地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精神 与情感的交流,体现人们的情感表达,而不应盲目地照抄别人的模式,完全失去自我个性。
其实,“家”作为一个居住空间,人与空间的情感共鸣不在于我们所设计的空间是多么的奢华或多么的简洁,也不在于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只要设计的空间能使居住所有者有种依赖,有种寄托与和谐,就为人创造了具有情感的个性环境都得到充分自我体现的社会,尊重个性、尊重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居住环境情感空间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表达。
(二)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
认得本性是向往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么人现代生活的高强度和高节奏使人们承受了工作生活鞥各方面的压力,人们于是更加希望“家”是一个可以适当放缓步伐、回归自由的天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劳动了一天之后能彻底放松自己的场所。情感化的居住空间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承担了抚慰人每年心灵的重任,把家当做一种重要的情感寄托场所。居住环境是去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是一个情感的庇护所。自由放松的空间是情感空间的主要表达形式,是通过居住环境内象征性的符号和联想物,借助色彩、造型、材质等媒介,并与社会文化发生联系,从而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满足人类与生俱来无拘无束的个性。
同样,人们也有着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人们总是希望近距离地和自然界对话与交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居住空间的原则,是居住空间设计的重要主题,是重视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
然而由于工业化高度发展,居住空间中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正在日益减少,到处都是坚硬的墙面、冰冷的家具与陌生的空间。当代社会最为迫切要解决的就是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居住空间的情感设计上,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积极采取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使用天然材料来构筑空间。这些可再生资源既要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又能安抚人类的精神与情感。在居住环境人性化、情感化的今天,生态与环保理念一定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四、现代住宅的生活形式
通常我们所认为的现代住在体现在居住空间比较大,室内空间布局比较自由,不再用大量的墙面来分隔室内空间。现代住宅讲究居住与环境的关系,并且与城市的其他功能部分,比如交通系统、商业配合。现代住宅通过围合或组群形成小区。住宅区有自己的公共绿化空间,有配套措施及各种社区服务设施等等,并尽量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或采用集中式的停车场设计。
这种住宅形式有它的长处,如空寂合理、讲究居住功能、形式简练,但是却具有西方文化的隔膜特点,讲究隐私而忽视邻里的布局,建筑形式也流于千篇一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高度发展的技术只是被利用以最经济的方法来满足人们对基本控件的需求,总体突破的是人们对房屋数量的要求,解决的是人口和居住建筑数量的矛盾。建筑中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引入,使得城市中心区人口稠密,生存环境恶化;小区建设受商业利润的驱使,建筑物间距偏小,陆地偏少,配套设施不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住宅设计经历了从低层结构向多层结构的转换,虽然提高了居民生活的私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隔绝、孤独、封闭灯负面影响,使邻里交往产生危机感,导致居民文化心理环境恶化。
(作者单位:深圳市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