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社会关系角度
刘 翔
青少年时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影响因素众多,同伴是其中之一。以往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同伴依恋,同伴特征等同伴变量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即通过回顾以往研究,梳理二者关系,指明下一步研究方向。
冒险行为(risk-taking behavior)是指那些可能产生不利结果的行为,一般分为消极冒险行为与积极冒险行为,前者是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主要指带有冒险性的体育运动,如爬山,滑雪等;后者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如抽烟,酗酒,吸毒,犯罪等。而后者因其危害性,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所综述的对象也主要是指消极冒险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各类冒险行为的高发期,如不安全性行为、酗酒等。根据问题行为理论,个人与环境因素都会对此造成影响,而随着个体步入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与同伴相处时间大大增多,更多寻求同伴的认同,因此同伴无疑是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同伴的影响方式较多,同伴关系,同伴依恋,同伴特征,同伴压力是研究较多的变量,影响效果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梳理相关研究对干预与预防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有着重要现实与理论意义。
同伴关系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分为同伴地位(包括同伴接纳/拒绝)和友谊两种情况,其中同伴地位是在群体水平对同伴关系的描述,而友谊是在个体水平上对同伴关系的描述。被同伴拒绝或友谊质量差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冒险行为,但也有研究认为与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友谊,也会使个体冒险行为增多。此矛盾性结果暗示了不能仅仅用同伴关系好坏作为同伴影响效价的标准,还会受到同伴特征等因素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随着个体步入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开始逐渐减少,依恋对象开始转向同伴。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人际社会适应,与同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情绪感知和共情能力,减少个体攻击水平。相反,不良的同伴依恋关系会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出现较多冒险行为。Wampler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他发现同伴依恋质量低的美国黑人青少年自我报告了更多暴力行为。
同伴特征主要包括同伴性别、同伴的冒险行为以及同伴对于冒险行为的态度。大量研究表明同伴的冒险行为与态度与青少年冒险行为有紧密联系。研究显示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和违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同伴的物质滥用行为和态度可以直接预测工读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交往不良同伴与多种问题行为相关。上诉研究结果都显示了同伴特征与青少年冒险行为具有高相关,同时也说明了同伴群体的同质性。
同伴压力是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于同伴,而使自身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发生改变,使之符合于同伴规范的影响,青少年都可能面临同伴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易感受到同伴压力的个体往往出现更多的物质滥用行为,更容易参与到违规行为中。同伴压力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同伴压力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这与同伴特征有着紧密联系。但上诉研究关注的都是消极同伴压力对个体不良行为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积极同伴压力。研究表明积极同伴压力有利于较好的组内规范的形成,对个体的利他活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积极同伴压力或许会对消极冒险行为起到抑制作用,该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对同伴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研究较为成熟,但仍有不足。首先,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该方法只能说明相关关系,不能说明因果,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结合实验法对其进行补充;其次,可结合其他变量,如个人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冒险行为进行综合探讨。最后,同伴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现对此的探讨多从神经生理方面展开,如双系统模型认为,同伴在场之所以能使青少年冒险行为增多是因为激活了大脑的奖赏系统。此外,把现有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也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