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
李舸洋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加快,对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判断教学成效的衡量标准之一。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微观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为物理学科课程改革提供一点有效的参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首要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课堂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而学生只是在台下听着,没有话语权,甚至连思考的机会都很少,这样的模式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完全颠覆,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因此,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之中,应当注重自身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才能在这门自然科学中学到更多知识。
一、创造性人格概述
创造性人格是指人格主体通过后天学习而逐渐形成、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发展、对人格主体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与导向作用的各种意识的综合。创造性人格不仅仅体现在创造力上,同时还包括抱负远大、待人友善、勤劳艰苦、自信自强、充满爱心、善于探索、勇于冒险、勇于开拓、敢于求实、抗压能力强、敬业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因此学生在培养创造性人格时,应当注重自身特点与个性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学会利用周围所营造出来的创造性氛围。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一)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早教性原则:研究发现,一个人早期的智力、情感、意识的培养对后期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格,需要从小树立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能动作用下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
2.社会性原则:人是社会主体,人在成长中所进行的每个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培养影响重大,要塑造创造性人格,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
3.主体性原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能反映出个体的特征,因此人格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主体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若是不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人格,就很难进行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从而只能随波逐流,碌碌无为。
4.协同性原则:学习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培养创造性人格只靠自身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帮助。在家人、教师、朋友的积极影响下有助于创造性人格的塑造。而通过阅读一些社会书籍与文艺作品,也能对优秀人格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终身学习原则:人格的完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在后天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行有意识地改进,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人格,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1.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新想法、新设计、新观点都算得上是创作,这时教师应当发挥自身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对这些新颖想法进行探究的同时加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2.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教师的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改变过去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通过提问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开展辩论撒等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性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对其创造人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善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索与思考,对物理过程中的矢量图、受力图、函数图等加以模拟构建,是锻炼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研究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在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脑海中具象成两个正方体相碰撞所产生的力,这样就会使得思维更加形象,从而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研究加速度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其定义表达式:决定表达式:等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结合图片分析,如下图。
图1 加速度图
(2)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性人格。物理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物理模型的构建,即将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状态以及现象通过模型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弹力时,就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弹簧来进行直观的体验,在研究气体的平衡态时需要构建状态模型,学习简谐运动时可以将其运动过程用简单的点线简化构建出来,使得抽象状态能够变得具体易懂。二是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对物理现象如电流、电磁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除了教师与学生自身外,家庭与社会也应当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环境与氛围,使其能够在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