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李奕瑄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当中,对于跨文化意识的养成有着明确的规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丰富语言的内涵,学生要学好英语,关键是要形成跨文化意识,打破文化的桎梏,最终实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出发,从词汇、阅读、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提出了一些养成方法,以供参考。
跨文化意识通俗来讲就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当中,交流双方所具备的特定思维模式,这是保证交际双方准确交流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由此观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的交流以语言为纽带,要使交流顺畅,跨文化意识必不可少。以英语学习来说,尽管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当中明确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当中,更注重考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跨文化意识不足,交际能力不强。基于此,针对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的养成,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
一、把握基础,寻找异同
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作用显著,能够提高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材料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更有效率,并且能够拓宽自身知识面。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词汇是必须要把握的基础。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观念就是词汇量的积累,这是教师强调、各种教辅资料和成功经验倡导的结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任何一段完整的对话都是由单个词汇拼接而成,所以,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把握词汇这一个重要且基本的环节。就教材而言,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材整理归纳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因此要在把握教材提供的词汇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甄别,寻找其中的异同。
首先是语音对比。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英语语音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最典型的就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甄别。比如学习Module 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d时,要主动甄别同一段文字在不同口音下的朗读方式,然后进行模仿,这是能够直观体验不同国家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次,就像语文的词汇学习一样,中文词汇有多音字,多义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英语单词也会产生不同的释义,因此在学习词汇时,要主动对词汇进行对比[2]。比如blue,释义是蓝色,蓝色的,[the blue(s)]节奏蓝调布鲁斯(一种伤感的美国黑人民歌)以及人名等。在一段对话中,显然不能按照其表面意思去理解,而是应该根据文化赋予的内涵理解其含义。又如intellectual的释义可以是“知识分子”,若根据文化赋予的内涵,这里的释义与中文当中所说的知识分子是不同的,主要是指教授和高级知识分子,不包含大学生。“freeze”在学生的定向思维中的理解可以是冰冻、结冰,但在警察的口中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不许动或站住。
二、模拟情境,把握阅读
浸泡式英语教学法主张全英语教学,其关键是临境、沉浸以及交互,基于这一理论,很多教师会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主动参与到这一过程当中,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进行模拟交际,关键是要模仿英语国家的现实生活,达到实际应用英语的目的。特别是新的高中英语教材,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其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现实的内容,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模拟训练,通过模仿将跨文化意识渗透进自身的思想当中,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而要使模拟情境发挥最大的效用,关键在于阅读。基于此,在学习时,要能够从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当中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信息,必要时可以寻找教师的帮助,这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跨文化意识作用显著。比如,新人教版book2 unit5 music。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主动寻找美国或英国等乐坛的一些资料,从中了解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的音乐形式及相关的一些知识,这会使教师教得更有效率,学生学习也更主动积极。
现行的教材当中会提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阅读时要对这些注释加以重视。这些注释一般都是针对文章介绍历史典故及风俗人情,以便能够顺畅地阅读课文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比如《eating health》,学习该部分的课文时,不仅要重视课文注释,还应主动寻找相关的饮食文化,通过主动探索促成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三、自我发现,课外实践
钟尚润、朱晓东[3]的文章中对国内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指出了跨文化视野下的理论基础,从中可发现,对于学生来说跨文化意识养成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自我发现,也就是说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对英语学习保持热情,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从教材、课外读物甚至是原声影视当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词汇量的积累为基础,通过口语练习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
此时,课外实践活动将提供宝贵的交际经验,作用显著。因此,学生要将课余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主动参与班级或学校组织的英语角等实践活动,积极同外教、同学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在校外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这也是养成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跨文化意识的养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在这一养成过程当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英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要以培养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主动养成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作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