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社会对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要求这类人才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而这些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于实践教学。据此,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智能建筑行业和相关领域职业需求改革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使职业资格考证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并改进毕业实习环节。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楼宇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楼宇建设数量的大增,提高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目前,我国智能建筑专业的人才匮乏,在企业的智能化建筑及设施管理技术岗位中,只有少数的一部分施工及管理人员经过智能建筑设备生产或安装企业的短期培训,缺少高素质的智能建筑及设施管理专门人才。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于该专业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是为就业而进行的教育,2005年10月2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为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其固有的原因与特点: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依托、为行业服务的体现。
校企合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领航灯”,使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市场经济对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从而正确树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的途径。
职业教育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条件,改革、发展都会有一定难度。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行多模式、多体制的办学,解决高职教育中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教材实践性不足等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提高办学层次。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
智能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现代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楼宇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更新以及楼宇建设数量的大增,提高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目前,我国智能建筑专业的人才匮乏,供应量严重不足。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于该专业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提升双方专业人才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学校全面的教学资源是吸引企业合作的有效资源。第二,定单培养是企业节省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智能楼宇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大,培养体系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水平参次不齐;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智能楼宇相关企业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后备员工,降低劳动成本。第三,校企双方互动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优化楼宇智能化专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也是高技术专业,其教育和培养需要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为保障。通常情况下,校内实训基地的车间能够满足车床操作、电工基本实训、电子线路实训等教学内容,但是满足智能化实训、中央空调实训、电梯实训、综合布线系统实训的实训室则并非所有学校都能具备,而这些恰恰正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必须实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及设备。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共建实验室或者企业实习等形式,解决上述问题。校企合作还有助于学校教师接受培训与进修,及时掌握智能楼宇行业的先进技术与教学方法。
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以课程建设促进校企基础设施建设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普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消防与安保系统课程为例,课程涉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自动执行灭火系统施工,安全疏散与诱导系统施工,消防系统的供电、安装、布线与接地,消防系统的调试、验收与维护,消防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实例等内容。校企合作通过课外学习小组或者实践课程的形式,组织企业员工、学校学生、有关教师一同设计校园或企业的防火报警系统、设计布线图等实践性强的活动,既有益于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化,又有益于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动手能力。
(二)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学校每年聘请几位行业内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知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举办企业专业技能竞赛、学校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联合组办、企业赞助等形式,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员工职业技能;适时地引入企业对于智能楼宇人才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培养体系,通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建立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