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特教;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当前,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才的重要标尺。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应该培养具备的优良素质之一。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因此,聋校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学行为。因此,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改变那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聋校的传统教学中,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一切围绕着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语文对于聋生的特殊作用——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对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点培养。语文这门对聋生有着特殊功用的学科也因背上了应试的包袱而达不到它的实际效果。为了让聋生在考试中出成绩,语文老师变成了“布道士”,学生也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背作家作品,背注释,背文段内容,背中心主旨。时代在发展,民族需要创新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聋校的语文教师,也应及时改变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阴影,从聋生的实际出发,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大胆创新,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聋人。
在这里,我还要作些补充说明,以往有少数聋校教师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聋生不是健全学生,他们有着生理残疾,不可能有什么创新能力,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不合实际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聋生也不例外。聋生由于听力缺陷使得他们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我们并不能否定他们的创造潜能,这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民族特殊就否定他们的才能一样。上帝是很公平的,他在剥夺聋生的听力后,必定会在其它方面给予极大的补偿。因此,不只是语文教师,任何一位在聋校教学战线上的工作者,都要树立一个“聋生同样是有创造潜能”的正确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去挖掘聋生的创造潜能,去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而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挥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友爱、轻松的课堂气氛,聋生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去苛求聋生,相反应揣摩聋生的认知过程,顾及聋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体谅聋生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一个聋生都能处在主动的学习情感当中。在教学中,我根据聋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探索知识。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聋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潜能。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聋生学习和创造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微笑带进课堂,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聋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中,通过表情、动作,如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肯定的语气以参与聋生的学习中去,来表达自己对聋生的情感,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特别是在聋校,教师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用爱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教师要让聋生产生信赖感、亲切感,让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主动地倾诉,大胆地表达。这也是教师认识并挖掘聋生潜能,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聋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聋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种科学的方法也正是启迪聋生思维活力和求知兴趣的良机。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聋生求知欲的强大内驱力。有了兴趣,才会有克服困难、积极主动、专心投入学习中的热情;有了兴趣,聋生方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可以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才可以积极思考、踊跃的发言,才可以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爆发。在语文教学中,要使聋生尽快投入到教学情境里,教师必须适时地通过设问,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聋生学习、创造兴趣,使聋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了聋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其处于积极求知、跃跃欲试的状态中,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优化教育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有听觉缺陷的聋生而言,增强感性认识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使聋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还能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
1、运用直观语言。有些事物聋生不能用听觉观察,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直观的手语讲解,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环境中。这些,有的在书中有所注释,有的则是聋生合理大胆的想象,从而培养了聋生的创新精神。
2、运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制作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发展。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求知兴趣,经过教学,有的同学可亲自操作,因为在家中会做饭;而有的同学在学习后也知道了煮饭的步骤;另外有些同学还会不一样的方法。通过学习,不难看出,学生意见的补充都是聋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的体现。
3、引导聋生积极主动地观察。观察是认识问题、发现问题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语文作文教学为例,大部分聋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缺乏事物原型及生活经验,作文内容编造成份居多,特别是一些写景物的作文,出现景色单调而雷同的现象。如让学生写秋天的景色,部分聋生落入了诸如“树叶黄了,一片片从树上飘落下来”等一些俗套,作文内容缺乏个性。其实并非是学生不会写,而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观察力,虽然聋生存在听觉障碍,但如果认真去观察,还是会有很大收获的。我把聋生带到公园,让他们真实感受秋天的气息,寻找秋的痕迹。回来再次重写,这次我发现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事物也有所侧重。秋天的景色在他们的笔下是那么美。有的聋生写出:“枫叶红红的,象人的手掌。这次我真的体会到什么是枫叶似火……;有的学生写道:“秋天,菊花依然怒放,黄的、紫的、白的……形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有的聋生则写:“人们常说秋风萧瑟,秋雨寒寒,让人总是感到凄凉,而我却从偶而飘落到头上的黄叶中感到秋的宁静,从收获的喜悦中感受到秋的丰富……。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才使这次作文写的色彩纷呈,富有个性,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