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在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地位
何晓璐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拟从句子在汉语本体研究中的地位入手,简要分析句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以期能够为新形势下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而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如反馈性教学、任务型教学等。但随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出现和教育形势以及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内部出发,着眼于具体语法单位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顺利实现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拟从句子在汉语本体研究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句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在讨论句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之前,我们还应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求准确而全面地探讨其地位和作用。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是第二语言?
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上来说,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相对于外语来说,第二语言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从有无语言学习环境的角度来说,第二语言又可定义为一切在该语言使用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如:西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汉语就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语言)。
其次需要界定的概念是:句子、语法教学以及第二语言语法教学
句子(sentence)是语言学的概念,它是指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并且带有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是动态的、无穷的,它是对语言的运用。
而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以推知,第二语言语法教学是通过教授有关第二语言词组、句子以及语篇的组织和使用规则,来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句子在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句子在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4.1句子是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对词组和话语的习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从上文“语法教学”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包括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教学,这三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语法教学的有机整体。词和词组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词和词组构成句子,而句子和句子又结合构成了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句子教学不仅能够促进词组教学,还能为话语教学打下基础,在语法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一)词和词组的教学
在教授汉语词组时,应将词组与句子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教授词汇。语法教学中词组的教学是指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词组的音和义,还要让学生掌握词组具体的语用环境,学会如何使用。汉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是外国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若将它们放入具体的句子中,比较它们不同的使用语境,必定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习得近义词、同义词和多义词。
例:①“相信”vs“信任”
在这组近义词中,“相信”是指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较轻;“信任”是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较深。单纯地讲解并无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可以将它们放入具体句子中对比:
我相信你说的都是真话。
连自己的父亲都可以出卖的人,不值得信任。
②“不” vs“没(有)”
再如这组近义副词,关于二者的区别一直是众说纷纭,从而导致它们不仅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不少学者认为,二者的区别可简要表述为:“没(有)”多用于否定“过去”,“不”则多用于否定 “未来”。这样“化繁为简”的教学,极有可能使学习者产生错误,如:
*上周是他自己没去游泳,不是父母没允许他去。
(上周是他自己不去游泳,不是父母不允许他去。)
*如果下周你的伤口还不痊愈,再过来看看医生。
(如果下周你的伤口还没痊愈,再过来看看医生。)
很明显,上述两个例句都是不符合汉语惯用表达的,但是它们都是根据“没(有)”和“不”之间存在的差别所生成的句子。所以,只是简单地告诉学习者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极为不准确的。事实上,可以将二者放入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体会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如:
a.西瓜不熟。vs b.西瓜没熟。
例句a表述的是一种既定事实,“西瓜”现在的状态已经是“不熟”,不存在变化的可能性;而例句b则预示着还有变化的可能,即:“西瓜”还“没(有)”成熟,可能将来会“成熟”。这样,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一目了然。同时,对于二者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可放入具体的句子中进行说明。如:
我不是/不像(*没)学生。/他不会(*没)画画。/她不知道(*没)这件事。
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能够与判断动词、能愿动词和关系动词连用,而“没(有)”不能。
(二)句型教学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要素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原则之一是从句型入手,句型操练与语法知识的归纳相结合。
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型,句式是根据句子的局部特点划分出来的句型,它是着眼于句子结构上的某种特殊性或标志而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别,如“把”字句、“被”字句等。一种语言里面的具体句子是无限的,但句子的结构类型即句型却是有限的。
以句型为切入点,在教授各类句型的功能和意义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与之相关的语法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体会、了解、习得语法结构的语义、语用和功能。
汉语中的各种特殊句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外国学生却极易混淆。若从这些句式中的典型例句入手,让学生通过感知和理解将句式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句式结合为一体,必然会对其汉语的语法学校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汉语“连…都/也”句式
这次的考试连老师都觉得难。
你研究生已经毕业了,连这个都不知道?
通过列举例句,让学生感知连字句使用的语境,继而引导他们理解例句中所包含的底限之意,归纳出连字句隐含比较的语法意义和标举极端的表达功能,形成语感,并最终掌握此条语法项目。4.2句子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语法教学中出现的偏误,为语言习得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优化语法教学的效果,提升学习者正确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偏误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两个重要的原因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和文化因素的干扰。如: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调时存在“阳平(∕)”和“上声(∨)”连续发音不准确的问题,以及外国留学生无法准确区分汉语称谓词的问题。
以句子为依托,在语言环境中习得这些语言知识,能够有效避免部分偏误的形成。
(三)声(语)调教学
例:韩国学生“阳平(∕)”vs“上声(∨)” 旅行(lǚ xíng)→ *驴行(lǘxíng)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将两个易混淆的声调放入具体的句子中,通过特定语言环境理解含义,进而掌握其发音,有效区分近似语言,避免偏误的形成。
我喜欢乘火车到处旅行。
*我喜欢乘火车到处驴行。
(四)汉语称谓词教学
汉语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汉语称谓词系统庞杂、名目繁细的特点,在学习中极不易被掌握,可以将它们放入具体的句子中,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从而学会正确使用汉语称谓词,避免偏误,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汉语中有许多带“老”字的称呼,多表尊称,强调中华民族文化中“长者为尊”的思想,并无任何表示年老体衰的贬义,可以让学生在句子中体会这种文化内涵。
a.“老大爷,您坐这儿吧!”→*“老大爷,过去那边儿坐着!”
b.“老大爷,您这身板儿够硬朗啊!”→*“老大爷,岁数挺大啊!”
根据上面的例句,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汉语中带“老”字的称呼多与敬词“您”等一起使用,这样才能显示出对受话者的尊重和敬爱。可见,句子中的具体语境还能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体会中国文化。
四、结语
作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学板块,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而句子由词和词组构成,是交际中的基本单位,是动态的语法单位,学习句子的过程就是学习词和词组的过程。同时,句子为词和词组的使用提供了具体语境,不仅能够使学习者准确掌握语言中各级语法单位的使用,还能帮助他们习得不同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以及语言中潜在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句子在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辅助词组和话语习得的同时,还能为语言习得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避免偏误,优化语法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