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一国兴衰的影响
——以北周为隋奠定了统一中国的经济基础为例
刘 淼
本文论述了北周至隋经济财政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阐述了多个朝代与财政相关内容的对比和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由此来分析经济财政改革对经济复苏、繁荣和衰败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国家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经济的繁荣也会促使一国的安定;而管理是维持国家经济长期稳定较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朝代灭亡的教训告诉后人,在决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有全局观,慎重作出决定,使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定。
引言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都经历了经济起飞、繁荣、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进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但有些改革从结果上看却是消极的,最后导致了经济衰退。本文将以北周为隋奠定了统一中国的经济基础,但隋最终走向灭亡为例,阐述经济财政对国家的影响。 一、北周至隋历史脉络概述北周历五帝,共24年,都长安。公元557年初,因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宇文护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改革。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公元578年周宣帝即位后放弃改革,进而大建宫殿、加重徭役、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加剧。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国号为隋。
隋朝立国38年,它在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又灭南陈统一了全国。隋文炀二帝前期积极开展政治、经济、财政、军事和教育等方面改革,因而国库充实,百姓富足。但隋炀帝后期,人事矛盾加剧、赋役繁重、军事战争、刑罚苛暴以及他的好大喜功等原因,引起农民起义,最终推翻这个王朝。
二、从财政收入收集角度分析
从国家角度来看,财政收入是否能够有效的收集起来,是否能够增加稳定财政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和人口政策发展经济:
(一)政治经济改革对劳动人口总量增减变动
1.北周政治经济改革对劳动人口总量增减变动
地域与均田制。北周的政治经济重心在今陕西附近,封建主经济发展缓慢,土地兼并不如中原激烈,因而使北周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北周继承的均田制,解决了广大农民无地耕的问题,减少了流民数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的军费有了保障,最终繁荣了西北的社会经济。北周的奴婢和耕牛均不征收户调,对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颇为有利。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宇文邕开凿龙首渠,促进同州一带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业人口收入,盘活当地税赋,起到发展西北经济、安抚社会稳定的作用。
屯田。以军养军,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将众与土地联系起来,利于社会的稳定。
府兵制改革。仕官直属于君主和中央统辖,军队后勤供应由国家财政统一供给,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节省了军费支出。
2.隋政治经济改革对劳动人口总量增减变动
(1)均田令的颁布。均田,是对农民占田数额的限制,一般农民是受不到额定数目的。但均田制的实行,让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得到一些限制,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推行均田制也可以把农民固定住土地上,使之成为国家的佃农,增加赋税收入。
(2)改定赋役。与北周相比,隋朝的赋税更薄、力役更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3)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户口不实会影响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开皇五年和大业五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输籍定样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的轻,因此吸引佃客成为国家编户。这两项措施,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1.北周时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北周延续西魏的劝农政策。“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心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用惩罚的办法督促百姓勤于农事,提高劳动生产率。
2.隋时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劳动人口增加,来源有二,一是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获得的人口,二是由于当时社会较为安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增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地,也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兴修水利,利于农田灌溉和削减洪水侵袭的危险,改造盐碱地、沼泽地为良田等,为农业繁荣发展提供了保证。均田制的实行,百姓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提升了劳动积极性,外加时常的减税,农民负担减轻,为了获得更多的收成积极生产,一定程度上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在隋灭陈期间,南北交流深入,加之以前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许多生产技术,如铁犁牛耕、区种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亩产量等。这些技术加快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使南方的生产方式更加成熟。
(三)税率和土地制度分析
1.土地制度
北周时均田制规定:有室者(已婚的男丁)授田140亩,未婚丁男授田100亩。
隋初规定,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亩。农民、奴婢、耕牛的受田皆以北齐制度,即一夫受露田80亩,妇人40亩,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亩,是为永业田。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60人到300人之间。
在北周和隋朝时,丁男受田数目比之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对百姓手中的田地增多是有积极意义的。到隋朝时,王公贵族的田地较以往更多,政府更加维护贵族的阶级利益,从这点来说,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2.税率
北周田税:已婚男丁每年纳粟五斛,未婚男丁减半;丰年全交,中年交一半,下年交1/3,大灾之年全免。租调是:有室者每年纳租5斛,绢1匹、绵8两;植麻地区纳布1匹、麻10斤。未婚丁男纳半数。徭役:分为兵役和力役。兵役方面,北周实行八丁兵制,八丁取一,后改为十二丁取一,服役者蠲其租调。力役方面,凡民自十八至五十九岁皆任力役。服役期间,丰年30天,中年20天,歉年10天,凶年免役。服役人数,每家一人;如家中有年逾八十者,可一子不从役;如有百岁老人,则全家不从役。如凶札之年免疫;有废疾不养者,一人不从役。
隋朝田税: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一匹,加绵三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徭役方面: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开皇三年正月,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减十二番每岁为二十日役,减调绢絁1匹为2丈,徭役减三分之一,调绢减一半。隋炀帝即位初,因府库盈溢,宣减除妇人及奴婢、部曲的赋役;将男子赋役的年龄放宽到22岁。
(四)官僚和贵族漏税情况简述
门阀士族依法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荫占的人口不承担赋税徭役,因此国家的财政负担势必落在农民身上。门阀士族不满足于法定的占有数额,又以其优越的经济力量和特权侵吞官田、荒地以及兼并农民土地并使失地农民为其佃客,造成生产衰退,贫困普遍化,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他们的兼并行为将大量国家控制的纳税土地、人口及财源分割走,由此造成国家的财政危机。
由于地理原因,北周官僚贵族的占地情况和控制人口不严重,漏税情况比其他地区轻。但隋朝,是通过宫廷政变建立起来的,各级政权的官僚成员大都仍是北周旧贵族官僚,杨坚为了稳定政权,首先要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不仅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而且贵族官僚非法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默许。
(五)货币制度
由于战祸连绵,社会动荡,商品经济严重受挫,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力度下降。北周时,货币大体上是从混乱走向统一的,对民间私铸有所管理和调节,这对隋朝进入经济繁荣是有很大的帮助。货币的统一,便于商品经济的流通和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隋末,由于各种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又导致私铸盛行,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在国家经济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财政支出合理性分析
(一)政府财政总量支出分析
北周武帝崇尚节俭,在位期间积极倡导改革、发展经济,没有奢侈腐败,皇室费用有所节度。财政支出主要用在了军事和官员俸禄上。据统计,周武帝时总兵力已达30万人以上,其中府兵约20万人。但周武帝灭北齐后病逝,继位者周宣帝没有继续推行改革,而是大建宫殿,加重徭役,严刑峻法,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隋初,隋文帝重生产、轻徭薄赋、改革吏治,颁布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外加个人节俭的习惯,没有过于铺张浪费,使得当时财政收入大于支出,仓储丰实。然而到了隋炀帝时,这种节约的状态逐渐打破,战争、巡游、建设宫殿、兴修大运河等费用大量支出,使得国家大量财富遭到过度开支,慢慢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
(二)财政收支不平衡具体分析
北周一朝,北周武帝在位时间最长,所以节俭占据了北周大部分时间。而隋朝末期,各项费用开支和极大的浪费使财政过度开支导致财政崩溃,下面具体介绍:
在皇室费用上,一是宫殿、陵寝的营建费;二是封禅费;三是帝后等生活消费;四是游幸、饮宴及赏赐。巡狩虽有积极意义,但过于频繁造成大量钱财的耗费而不能及时恢复。
在军费上,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远征林邑,亲征吐谷,三次东征高句丽。虽然战争都是出于国防战略考虑,但却忽略了带来的后果。
基础建设费,大运河的修建,在某种意义上讲,运河通畅与否,关系着王朝的兴衰。大运河的修建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于国家财政来讲是不能忽视的。隋朝为了密切同边境各国的联系,打通了西北、西南的陆上通道和东南方的海上通道。此外在国防建设上,隋朝五次大修长城以低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这些都加剧了财政的支出。
隋炀帝时的许多大动作,大都同时进行没有停歇,这势必会给经济造成过大的压力,长时间的入不敷出最终导致了财政的崩溃,经济的衰退。
四、政府财政管理能力分析
北周由于君王致力改革、择用廉吏,国家管理的较好。特别是北周武帝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因受地缘关系的影响,他对西北经济的大力开发,加强西北的行政建制,兴修水利,开展农业生产,并与屯田相结合,大力推广均田制,使北周的经济发展壮大,为攻灭北齐以及后来的隋灭陈作了必要的铺垫。北周经济的发展,对结束我国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来的分裂割据状况有重要意义。北周武帝一朝,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土地都大量的增加,并且根据实际环境作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国家平稳发展。
隋朝是在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隋文帝身为建国者,深知立国不易,他提倡节俭,不奢靡浪费,致力于各项经济改革,在北周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将改革措施推行至南方。隋炀帝即位之后,国家经济在隋文帝打下的基础上继续繁荣昌盛,国家的财富量令隋炀帝开始进行了许多大型工程建设,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而亡国。
国家实现统一不易,君临天下的感受太强,诱使帝国君主心中的种种欲念急速膨胀。隋文帝知道天下来之不易,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但隋炀帝就很难忍耐了,他穷兵黩武,四方扩张,徭役无度,如此等等。最后,这一切都转化成了百姓的灾难,很快就引起了农民起义。隋炀帝过分相信国家的财富用之不竭,外加对财政管控能力有限和管理上的失误,最后导致在各项支出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结论
北周的改革和开发,使经济得以发展,并为完成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同时也为隋朝提供了财力物力,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隋朝也实现了繁荣,但最终因管理不善,国富民穷,短时间的耗费财力,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大,引起一连串的后果而夭亡。由此,可以总结出,国家的政策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经济的繁荣也会促使一国的安定,只有经济保持繁荣,国家才能兴盛不衰。
(作者单位:人民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