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心得体会
雷智昊
同时,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电解质溶液的相关概念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大多数综合性题目中融入了电解质相关考点,使得电解质占有了很大的篇幅。因此,作为学生需要先对电解质的基本概念进行熟悉,然后在将知识迁移拓展到具体的例题中。
高中化学在电解质溶液中耗费了较多的课程时间,主要是由于其无机化学中的具有较为广泛应用宽度,能够在不少的知识点减进行只是迁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电解质教学的概述
电解质是对能够在水溶液状态下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总称,其中最主要的类别包括了酸、碱、盐三个部分。而无法满足上述的条件的化合物则被称作非电解质,其明显案例包括了蔗糖、酒精等等。同时,通过对电解质进行深层次的分类,也不难看出,其中可以划分成为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部分。但是,其中也涉及到较为庞大的物质种类,学生要全面掌握不仅仅需要通过记忆,更需要通过对规模的把握,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电解质溶液来进行理解,因为,毕竟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学习电解质溶液也需要把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问题中不断熟悉电解质的基本概念,不断提高知识的迁移程度,对规律进行总结。
二、提高电解质溶液学习效率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策略和规划
首先,需要对所学习的电解质概念进行分析,并对日常及以往学习中所涉及的电解质进行分类,并在分析对各类电解质及其溶液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一来,不仅加深对电解质的学习,也可以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梳理。具体来看,电解质的确定往往存在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形成水溶液或是熔融状态,二是在两者之一的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教师的演示导电性实验外,还需要自身不断强化对实际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并对部分例子进行学习,例如: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等等。由于是最初的学习阶段,所以这一时期不需要接触将过于困难的知识拓展,只需要进行思维的锻炼和知识的迁移,适当对过去的知识进行穿插应用或融合理解,例如:化合物物质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金属导电的相似性;物质阴、阳离子是否是导电的根本原因;固态氯化钠不能导电而NaCl溶液却能导电等等。
然后,需要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书写进行反复练习,并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综合理解;明晰,离子之间反应中各个符号和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和内容。最后,深入认识电解质溶液的相关知识,并就其迁移和拓展解题进行适当的尝试。尤其需要注意,多种混合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总结,选取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方程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
CaCl2溶液和CuSO4溶液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属于电解质溶液,但是混合之后会形成BaSO4的沉淀和CuCl2溶液。
首先,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CaCl2+ CuSO4= CaSO4↓+CuCl2
其次,需要将其转换为离子形式:
Ca2++2Cl-+ Cu2++SO42-= CaSO4↓+2Cl-+ Cu2+
然后,在除去其中不参与反应的离子:
Ca2++SO42-= CaSO4↓
最后,还需要检查方程式两边在元素和电荷上守恒的状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各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学习,不仅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概念,也能够提高度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电解质概念中对导电的前提要求有两种,一是“溶于水”,二是“熔融状态下”。其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包括了熔融状态下的氧化钠,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具备电解质的条件;而氯化钠则可以在水溶液和熔融两种模式中都形成自由移动的电离子,具备电解质的条件。
但是,需要对部分难点引起高度重视,一种物质虽然不是电解质,但是放入水中,却可以产生电离形成电解质溶液。然而,这并不代表这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而是这种物质在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化学反应,与水形成了电解质。常见的案例有:SO3,SO2。这是由于这两类物质在和水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电离子形成导电效果。具体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SO2 + H2O = H2SO3 (亚硫酸);
SO3 + H2O = H2SO4(硫酸)。
在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讲解和分析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条件,即强弱电解质通常是指水溶液状态下的电解质。其次,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强弱电解质的相关例子进行深化学习,强化应用能力和反应速率,加快解题速度。这类强电解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部分盐类物质。其中经常在解题中出现的主要包括了:HNO3、HCl、H2SO4、NaOH、KOH、Ca(OH)2,而盐类则有NaCl、KCl等等。
三、结束语
电解质溶液的学习主要把握两个部分,其一是电解质在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电离子从而产生到点性能;其二是离子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物质间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守恒状态。因此,对于化学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一样,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逐步进行拓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