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赵智勇
“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实质就是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发挥互联网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推动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必须通过加强师生媒体素养教育;整合学校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工作体系;加强学习研究,更新教育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工作更加有效、有力。
“互联网+”这个词现在很流行,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它的逐步推进必将或者已经给社会各传统行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高校学生工作也不例外。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谈谈对“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这一时代命题的探索与实践。
一、对“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的再认识
(一)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实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对应于高校学生工作,“互联网+”通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搭建一个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即时、畅通、丰富的平台,并借助这个平台对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升级,实现学生工作创新。它不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而是以一种“跨界、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工作更加有效、有力。所以,“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实质就是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发挥互联网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推动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为高校学生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其互动性和便捷性拓展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平台与内容、虚拟性和平等性增强了高校学生工作平等性和信任度、多样性和灵活性丰富了高校学生工作的载体、新媒体的自由性增强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选择性;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资源,而是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而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是非难辨、泥沙俱下的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理性地判断,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产生极大的不确定影响,容易使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以及上当受骗、以讹传讹等问题,甚至出现群体性安全事件,这些都无疑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和不可控性。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这就为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只要看到新媒体技术对高校原有学生工作模式的冲击与挑战,更应该做到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效益和水平,在新的平台下不断创新学生工作。
二、西北政法大学对互联网+视阈下学生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一)运用新媒体拓宽育人空间,丰富教育手段
学校传承老延大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一方面积极打造学校思政宣传教育网站,从2003年开始,逐步建立了“老延大思政网”、“媒体上的西法大”、“学工在线”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网站,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支持学生群体建设学生自媒体,打造“学校-学生”即时性沟通平台,将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信息及时推送,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念、是非美丑进行深度思考和鉴别,将学校重大决策与活动等信息及时发布,让学生了解学校,做到与学校同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校内两大学生自媒体——“学通社”和“新闻之家”微信(微博)公共平台集群,已经成为学生了解学校、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
(二)强化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师生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在这个信息爆炸,但网络监管尚不健全的时代,必须重视公民媒体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作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我校从学工干部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对教师而言,首先,学校鼓励政工干部加强博客、微信平台建设,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实时了解掌握学生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学校专门邀请在新媒体运用和研究方面的专家和优秀辅导员进行专题讲座,传授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使用经验和心得;再次,学校在设立校级研究课题时,多次将“新媒体下的学生工作研究”作为选题方向,鼓励并支持学工干部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了诸多优秀成果。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一方面通过形势政策课堂教学、主体班会等形式就新媒体的发展、对网络信息的鉴别、网络安全等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如图片展览、学生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结构,学习正确运用新媒体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既有利于改变过去面对面死板的思想教育模式,也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学校为每个学院安装了指纹打卡机,实现了对学生的晨读、上课及周末晚点名的实时考勤,及时掌握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动向;为学生办理校园一卡通,将学生选课、进出图书馆、借用运动器材、食堂、洗澡及校内消费等统一起来,方便学生学习与生活;成立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借助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及时收集、分析学生意见、建议及需求,加强与保卫、教务、后勤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升了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四)坚持法治信仰,做好网络舆情的监察与引导
学校一直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法治信仰贯穿于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在互联网环境下,必须将学生的线上行为纳入制度规范和监管范围,构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精神阵地,维持学校稳定。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监管的制度建设,制定了《西北政法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西北政法大学网络舆情监控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监管。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和人员投入,建设网络安全监察体系:在党政办、宣传部、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相关单位围绕舆情监控和信息安全配备相关专职工作人员;在学生中选聘安全信息员,随时报送相关安全信息;要求辅导员加入班级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态,随时进行指导、引导,并发挥互联网在舆情导向上的积极作用,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增强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设想
“互联网+视阈下的学生工作研究”是一个时代命题,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继续加强师生媒体素养教育
一是要求学工干部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新
媒体技术技巧,培养快速的信息感应能力、分析能力。二是继续利用课堂、课外活动、线上推送等形式,引导学生文明、理性用网。
(二)继续整合学校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工作体系
深入研究现有学生工作内容体系,将社会媒体、校园官网和学生自媒体三个层面,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三个内容,以及学工、教学、保卫、后勤等多项工作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传统工作模式与新媒体的粘合性,发挥载体合力,打造便捷、丰富、有效的学生工作网络体系。
(三)继续加强学习研究,更新教育理念
学工干部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加大对新形势下学生特点和问题的研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过去僵化死板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方式转变为动态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已经征服了我们的学生,学生已经到了那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也必须去那里”。所以,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迎头赶上,提升驾驭互联网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