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下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探索
刘 晋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以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公共管理类专业存在课程设置和就业契合度较低的问题。本文在发掘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职业导向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类学科概述
公共管理,从狭义上来讲,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以公共事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广泛,包含对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一般学界认为,公共管理指涉及公共部门的管理,既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非营利部门,主要目的是帮助公共管理者探究执行政策的方法和途径并顺利完成机构内部活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教学机构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人才。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涨,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有关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这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同样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增强相关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与完善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为该学科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提出了现实的考验。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之间的培养目标有相似或重叠之处。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三个专业,行政管理的培养目标为“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能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培养目标为“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个专业培养目标相似,培养的人才类型相同,重点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协调、决策等能力,设置的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可以看出,三个专业存在边界不清、交叉重叠的问题,体现出泛专业化的特征。泛专业化一个明显的弊端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力低,就业压力大。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泛专业化,表现为输出的学生不具备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特长,在社会需求中不可替代性弱,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学生从事的主要行业为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企业等。近年来,公务员是很多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对口职业,同样也是竞争极为激烈的职业。然而在很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相应的指导课程和指导教师,很多学生是靠课下时间自学,或者牺牲常规课堂时间学习相应的知识,既不能有效汲取专业课知识,又不能提高备考效率。课程设置与就业契合度不高。
很多学生对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也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这些行业,尤其是企业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但许多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积累。有些学校即使安排了实践环节,由于时间、资源的限制,不能达成实践的预期效果。综上,实践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实际经验不足,不能对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在就业市场上不能突出专业优势。此外,课程的设置不能体现学生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不能凸显能力和兴趣,以致于学生不清楚为何学习、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感到困惑
继续深造也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热门选择。公共管理类专业除了要向社会输出专业性人才,更多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本科教育,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师配备等都很难达成此目标。很多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考研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根据我国研究生专业的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近或相似专业,而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尚未进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的准备过程中,要面临专业选择。不同的专业,竞争程度不同,考试内容不同,备考也不同。而当下的本科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不能有效的减少学生的茫然无措。
三、职业导向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探索
(一)建立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职业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应是基于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鉴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提出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目标,也应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困境给予适合的发展方向。第一,职业导向式的课程体系要突出核心课程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减少重复课程。第二,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兼顾理论和实践,要掌握社会需求,提高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第三,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就业意向,可以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满足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的知识需求。
(二)完善课程的系统性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调整或增减课程,合理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专业理论课要避免课程的过多的交叉重合,提高课程间的联系程度,增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就实践课而言,除了上述的时间要求之外,对承担课程的老师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邀请知名校友或社会成功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建立实践基地,或与相关单位进行实践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实践资源。
(三)建立导师制
大多数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没有设置导师。本科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就业意向。可以在高年级,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为学生配置导师。例如,针对考研的学生,针对性的进行考研辅导,给予合理的建议。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