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之比较
董振楠
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回回历法即伊斯兰教历,是自唐、元、明时期传入的根据来源、演算的方式、历元等用途特点确定的阿拉伯天文学历法。回回历法至今仍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所通用的历法。本文比较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的异同之处,观其对中国历法的影响,总结回回历法在中国的应用及其当代价值。
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回回历法即伊斯兰教历,是自唐、元、明时期传入的根据来源、演算的方式、历元等用途特点确定的阿拉伯天文学历法。回回历法至今仍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所通用的历法。伊斯兰教历自唐代以后传入,对元、明、清历朝天文历法及民间岁时祭祀皆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文献中,回回历法又称“西域历法”、“土盘历法”、“希吉拉历法”、“阿拉伯历法”和“伊斯兰教历”。 阿拉伯天文学对中国传统天文学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历法部分。阿拉伯天文学基本属于西方体系。它以黄道十二宫划分、计算、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位置和各恒星所在位置确定其历法。本文比较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的异同之处,观其对中国历法的影响,总结回回历法在中国的应用及其当代价值。
一、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一致之处
(一)统一的天文认识
与中国历法相同,回回历法中的年、月、日也是人们根据观察日月运行状态发现了其中规律而制定了历法。人们观察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了“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个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个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
(二)统一的历法范畴
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的共同影响之处就是用不同方式制定了指导人民生活的规律法则,无论是回回历法还是中国历法都离不开对太阳、地球、月亮运转的观察和总结,并且早期一般都属于三类之一:阴历、阳历和阴阳历。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由于观察月圆月缺的朔望月较之回归年易于观测,远古各地区的历法几乎都是阴历。
(三)统一的黄道十二宫
十二宫源自希腊天文学,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环绕太阳所经过的轨迹称为“黄道”。黄道宽18度,环绕地球一周为360度,黄道面包括了所有行星运转的轨道,也包含了星座,恰好约每30度范围内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称为“黄道十二宫”。回回历法和中国历法学上都接纳了黄道十二宫的历法并充实进自身历法之中。
二、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之比较
(一)阴历
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就是伊斯兰历,即回回历法。即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不管季节变化。阴历主要用来指导穆斯林的宗教节日等活动,因此穆斯林的斋戒节有时在夏天,有时在冬天。
回历太阴年月分大小相间,分1、3、5、7、9、11等单数月为大建30天,2、4、6、8、10、12双数月为小建29天,全年354日。年余8时48分33.6秒,累计三年多出1日。因此,回历又以30年为一周期,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于12月末置一闰日,凡355天,这个带闰的年份即为闰年。
(二)阳历
伊斯兰教国家另设一种阳历指导世俗生活。回阳历,是指古波斯伊嗣侯太阳历,历元在公元632年6月16日火(日夭)日。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5天为赞颂日。由于未计闰日,行用至公元1079年,误差日显。回历太阴年每年比公历约少10天,三年约少一个月。公历的32年等于回回太阴历的33年。如此,它与季节的变化严重脱节。为预报节气,满足农业生产之需,回历借助于太阳经过黄道十二宫的日期来确定季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太阳年法,即宫分年。宫分年以春分为岁首,以太阳行十二宫一周为一年。在前6个月中,除四月为32天之外,其余都是31天。在后6个月中,除9、10两个月为29天外,其余都是30天。平年365天,历128年置闰31次,逢闰之年,增置日于12月之末366日。
(三)阴阳历
严格意义上的伊斯兰教历就是纯阴历,它专门用于宗教生活和历史纪年。其历元“希吉莱”,为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太阴年依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时48分33.6秒。
与回回历法不同的是,中国历法的阴历是注重二十四节气与朔望月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都是实测的,标准为太阳在黄道上的精确度数。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四节气在天文学上记录的是太阳运动的黄经度数,在历法学上都是太阳历的一种;但差别之处是二十四节气是运用于农业生产,而黄道十二宫则被占星学运用。古代的黄道十二宫亦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把黄道分为12等份,所以占星学中十二星座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中气才会不谋而合,一一对应。
(四)五星运行规律
中国历法引用了五行学说,即五行对五星,其明确地指出了五星所在方位和月份。在过去,人们还无法确定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运动规律极其对地球运转的影响,人们只是对太阳系中的水、金、木、火、土五星进行相关的观测。中国的河图和洛书中体现的非常清楚。例如河图中阐明了水星十一月、六月黄昏时见于北方,木星三、八月见于东方,火星二、七月黄昏时见于南方,土星五、十月黄昏时见于天中,金星四、九月黄昏时见于西方。但中国历法中并没有推算出具体的五星对恒星凌犯的时间和规律。
阿拉伯天文学拥有一整套测算天体运行的方法,以准确推算日、月交食及五星运行位置的方法而著称于世。与此同时,同古代所有天文学体系相仿,阿拉伯天文学也有一个构造精巧、内容丰富的占星体系与之相辅而行。根据回回历法既可以计算五大行星对恒星的凌犯,也用于日月食的预报。根据《宣德十年月五星凌犯》中详细列出的明宣德十年全年月亮和五大行星之间以及它们对恒星的凌犯现象可以推论出这些都是用明初编订的《回回历法》中所给出的算法计算的。
三、回回历法在中国的应用及当代价值
(一)中国历法引进了回回历法的七曜出现了星期
回历太阴年法还采用了七日一周的记日制度,而逐年元旦的七曜,称为岁七曜。伊斯兰教历的使用七曜,即日、月、火、水、木、金、土法代表星期,逢金曜即阳历的星期五为“主麻日”,穆斯林在这一天举行“聚礼”。中国历法接纳伊斯兰教历中的七曜法将日和月与中国五行水、火、木、金、土结合起来,形成了星期。
(二)回回历法对中国历法五星运行规律起到了补充作用
根据《怀宁马氏宗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对回回历法很重视,曾言:“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由此可见,回回历法对中国历法五星运行规律起到了补充作用,但是回回历法在交食时刻的推算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其精度远不及同时期的大统历,其原因之一是回回历法太阴黄道经度的误差较大。
(三)将阿拉伯占星术中黄道十二宫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中国历法
公元961年的宋朝时期,安徽回族马氏的先祖、天文学家马依泽应宋朝皇帝的邀请从西域来到中国,编修新历法以纠正中国原有历法,并将阿拉伯占星术中黄道十二宫的方位及太阳入宫日期的推算方法引进中国天文学并修成《应天历》。《应天历》包括历经、算经、五更中星历成、昼夜日出入立成、晷影立成等六卷,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将阿拉伯历法引进中国的尝试。
(四)回回历法的三历并行
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个少数民族至今仍沿用回回历法,实行公历、农历、回历三历同时并行。伊斯兰教教历一直被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沿用。穆斯林斋月的确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具体时间都要按照伊斯兰教教历进行推算。回回历法至今仍然与各族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回回历法与中国历法既有一致也有相互接纳影响之处。回回历法的七曜影响了中国历法的星期计时方法,其对中国历法的五星运行规律起到了补充作用。回回历法中的占星术推进了中国历法的发展,当今回回历法依然与中国各族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董振楠,女,蒙古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安阳工学院思想与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