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研究
孙 滕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有着丰富的辩证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老子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都包含在《道德经》(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又称《老子》)中。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对老子的重要政治思想进行了总结,并运用文明史观对老子的重要政治思想进行了适当的评价。最后联系当今现实政治状况,总结出老子政治思想对今天的借鉴之处,并且加以利用。
一、 老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老子的政治思想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从那个时代背景中总结老子思想的重要特点。经过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背景能鲜明的体现出老子的重要政治思想特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社会动荡在政治上尤为明显,大多数的诸侯国政治黑暗,统治者严重剥削人民,只有少数几个诸侯国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上出现政治权力下移的现象,礼崩乐坏。面对这样的社会政治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办法,老子便是其中一位。
(二)在范增的著作《国学开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子看到周王朝日益衰败,礼崩乐坏,就离开故土,骑着青牛出函谷关。遇到了关尹(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关尹就讲:“你出函谷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了,把你所知道的事情写下来吧。”于是老子就写了《道德经》,成文五千字,然后就西去了。此时隐士群体兴起,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倡“隐于山林,隐于草野”。而《道德经》中隐含着一种“隐者精神”,将天地之间的规律总结为“道”,用一种世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三)老子是周朝的史官,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且他的政治思想是与他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二、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反映到政治领域就是“无为而治”。
一方面是因任自然,统治者要遵循道,不能过多的干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只需要做好“守夜人”就可以了。“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同时“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另一方面是要求统治者不肆意妄为。统治者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无事取天下”,不可有为所欲为之举。非常鲜明的一点就是老子不提倡战争。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万物厌恶之,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者,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于军事力量自卫。又强调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的方法来治理常态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清净守法治国,以奇谋诡计用兵,在常态社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如果避免不了战争,应不择手段,速战速决,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很好的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烹小鲜”,是指把小鱼放在锅里,不要来回翻腾它们,过不会儿就是一顿美餐。治国好比烹制小鱼,不要老是去折腾民众,否则只会伤害民众,让民众更加的反感,危及统治者的统治。比如秦始皇时,由于赋税过重,刑罚严酷, 最终导致民众的反抗,国家的灭亡。
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
二是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智”即主张抛弃仁义礼智的说教与束缚。他认为“礼”已经演化为繁文缛节拘锁人心,同时礼也使人变得虚伪浅薄,华而不实。绝圣弃智即抛弃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因为有智慧的民众会运用智慧反抗统治者的统治,越治越乱。
第三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即《道德经》(又称《老子》)第八十章中“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是一种对原始民居的构想,但它并不是一个原始的落后的社会,而是对自然的回归、对所谓文明的摒弃,是很具有远见的,还可以说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向往。“小国寡民”虽然是老子的一种社会幻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 老子政治思想对今天现实政治的借鉴
中国当代政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也对今天的中国政治生活有很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和统治阶级不能过多的干预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放任自然地发展,这与今天政府改革中的简政放权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第二、“以民为本,和光同尘”与群众路线。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诉求是政治权威与人民大众之间关系的合理性。我们今天讲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政治关系,在老子那里叫做官民关系或“民”与“上”的关系。如今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
第三、第三老子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在《道德经》中也说到“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人先。”一曰慈就是说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这与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同时这也体现出老子重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重视伦理道德思想,这与今天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二曰俭就是要求统治者勤俭节约,少私寡欲,与今天政府的“反贪污”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要求官员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