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睿颖 陈腾山
随着我国高职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实践,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如何真正实现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以求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校企共育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增强高职园林专业教育活力,为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前行的理论支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各个城市绿化的目标,园林行业人才需求量和专业素质要求也日益提升。我国高职园林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北京林业大学调查,我国约470个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高职高专的专业点数量是本科的3倍多,提高高职园林专业教育质量,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如何从园林企业对专业人才要求角度出发,不断探索符合企业岗位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富有高职园林教育特色,关注园林企业的发展动态,培养满足园林企业岗位要求,适应性强,“懂管理、会设计、能施工”的新型园林专业人才,是提升园林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关键点,更是园林专业建设的立足点。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中明确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到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
本文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校企共育”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园林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高职园林专业人才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的园林教育必须以岗位为中心,培养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各类园林工程公司、绿化公司、各类公园绿地和园林管理基层部门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园林教育,就是要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中满足个性发展需要,以此求得高职园林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面向园林建设、管理或服务于花卉生产第一线,“懂管理、会设计、能施工”的复合型园林专业技术人才为高职园林人才培养目标。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明确了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配置、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园林工程预结算与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园林工程实践能力,身心健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对应职业岗位分析
高职园林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涉及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观赏植物生产保护人员以及草坪生产管理、维护人员等3个职业种类,涉及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假山工、园林植物保护工等6个职业岗位,见表1。
表1 园林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一览表
Table 2 List of professional post covered wit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职业种类职业(括号内为职业代码)从事的工作岗位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人员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人员
(2-02-23-03)
盆景工(4-04-02-05)
假山工(4-04-02-06)园林规划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制图员、设计员、工程监理人员、预算员
操作人员,盆景工、假山工。观赏植物生产保护园林植物保护工
(4-04-02-07)
花卉园艺工
(5-01-03-02)园林植物保护工、育苗工、绿化工、花卉工草坪生产、管理、维护草坪工(4-04-02-06)草坪建植工、管理工、维护工
三、“校企共育”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专业在原来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多方努力,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走访和合作,新增了多家校企合作企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工作。根据园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训项目和技能考核项目进行讨论,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园林行业的需要。
积极响应学校新提出的以校外实训为主,校内实践为辅的育人理念。加大实训课时,课时比例从原来的30%提升到现在的50%。进一步深化与园林专业相适应的“以项目为载体,校企深度融合”的校企共育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三年的学习都围绕项目和企业,“在校内基地完成校内专项技能训练,校外基地完成园林工程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合作企业中融入真实工程项目”,用人单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项目为载体,把专业理论学习、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交互融通在一起,进行不同层次的专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做”合一的校内专项技能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能力培养、校外企业岗位适应能力提升”的阶段递进教学组织形式(见图1)。
(二)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环节
“2 + 1”人才培养模式由林蓉提出,所谓“2 + 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学制的头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制的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环节。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近几年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完善园林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从第5学期开始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进入到真实的企业情境中去学习、去沟通、去锻炼,进行岗位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能力,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该学院与佳木斯市杏林湖公园、佳木斯异同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佳木斯东方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佳木斯市西林公园、佳木斯市万红花卉种植研究所、北京凤河园林景观工程公司、中港泰富(北京)高科技有限公司、佳木斯市永兴园艺场等现有企业的合作的基础上,加大与其它企业的联系,加大与企业间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达到校企共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模式,培养“懂管理 会设计、能施工 ”的园林专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服务社会,通过校企合作可解决学校实验实训条件有限的现状。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结合企业工程项目的进程,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校企共育的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校企共建开放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15个典型实训项目,融入到相应的实训课教学中,在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企业、行业的标准编写适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材,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教材、园林规划设计实训教材、园林植物识别实训教材、园林工程项目校本等教材。校企共建省级、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建设以培养园林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实训基地,建设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校内园林实训基地占地8公顷,通过设立园林苗圃区、花卉温室区、植物种植区、园林景观设计区、园林工程区等多个分区,满足学生对园林植物种类的识别及养护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流程及施工技术的实训,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既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不足的问题,也可提高实训质量。目前该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齐备,拥有植物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组培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室、园林制图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画室、园林工程材料实验室、园林施工实验室、无土栽培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其中植物组织培养室、园林制图室、园林工程裁量实验室为一体化实验是,设备齐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学习。
四、结论
高职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类型,起步较晚,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实践。十几年来我院不断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始终坚持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策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很好结合,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于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试点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情况反映良好。经过不断创新、实践,探索了适合于高职园林专业特点的“校企共育”高职园林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同类院校园林专业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也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汤书福,陈茂铨,张建新.用育结合 校企共赢 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5).
[2] 林广思.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设置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 王建辉,黄国芳,刘英.“依托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航空服务类专业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04).
[4]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09).
[5] 汤书福,陈茂铨,张建新.用育结合 校企共赢 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5).
[6] 温景文.农业高职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7] 林蓉.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4).
[8] 欧阳秀明.关于高职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编号:JG2014020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