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委婉语都普遍存在,而“死亡”这个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话题在所有委婉语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作为最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封建传统等方面来探讨英汉中死亡委婉语的差异性。
关键词:委婉语;死亡;差异
在任何一种社会文化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最普遍、最典型的禁忌就是“死亡”了。死亡的神秘、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人们不敢或不愿直言它,因而死亡成了全人类共同忌讳的话题。为了避讳,人们便使用另一种语言符号来代替被禁忌的语言符号。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系源自希腊语,其意义是word of good omen(好的说法)。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
一、委婉语
委婉语是指人们在日常或正式场合交流时,为了社交的顺利进行,用一些比较委婉间接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代替禁忌的或者不方便直接表达的词语,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
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如: pass away,be no more, be gone,join the majority,go to meet one’s maker,with God, to be at peace,in heaven, 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逝世”、“下世”、“不在了”、“走了”、“毙命”、“长眠”、“与世长辞”等。特殊人物的死亡也有不同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崩”,诸侯死了用“甍”,妻子死了叫“断弦”,守节而死叫“玉碎”,年少而死称“夭折”等。
二、英汉中表达死亡的委婉语的差异性的原因
最早的委婉语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产生的。对生命,神灵,以及一些现代科学都不能解释的东西的不了解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恐惧。但是当人们不得不谈论它们时,委婉语就应运而生了。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一般都会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含蓄地表达。中英“死亡”委婉语的使用表现出一些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世界上的各种宗教无一不是基于某种生死观念发展起来的。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指出:“若世上没有死这回事,那亦就没有宗教了。”正因如此,诸多的“死亡”委婉语中不少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因宗教背景的不同而折射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汉语中对“死亡”委婉语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认为,苦难和烦恼永无止境,只有皈依佛门,通过修炼和行善积德来修得正果,才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种思想在他们特有的一套“死亡”委婉语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即“圆寂”或“灭度”。佛教徒如果功德圆满,达到“四大皆空”,则死时心平气定,盘膝端坐如生,即“坐化”。另外,用于婉称佛教徒之死的常见词语还有:“入寂”、“入正”、“归真”、“登莲界”等。
道教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于是便有了“归道”、“登仙”等死亡的委婉表达。道教认为人死犹如蝉之脱壳,或如鸟生双翼飞升,因此就有了“蝉蜕”、“蜕化”等表达;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于是有了“驾鹤西去”的说法。道家认为人从“生”到“死”没有极端差别,只是“随物而化”,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遁化”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死亡委婉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由于中华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的多元化使得汉语中源自宗教的“死亡”委婉语大多未能作为普遍语言进入《现代汉语词典》。即使有少数进入者也多保留着鲜明的语域特征,一般仅在宗教中使用。
英美国家信奉基督教。从国家首脑到平民百姓,普遍笃信上帝。西方人认为,人只有积德行善,死后才能进入天国,与上帝同在,即“to be called to God”(去见上帝),to be taken to paradise”(被带进天堂),“ go to heaven”(去天国),这种宗教的一元化对英语中“死亡”委婉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英语中有大量“死亡”委婉语源自《圣经》或其他关于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如“ cross the River Styx”(the River Styx是古代希腊神话中的冥河,死者的灵魂经此河被载往冥府),“pay Charon”(
Charon是希腊神话中在Styx河上摆渡亡灵去冥府的人),“return to dust”(按照《圣经》中的说法,亚当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塑造的,既然“出自泥土”,死后自然“归之泥土”)。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基督教,其死亡观把重心放在来世的拯救上,认为生命是万能之神安排给宇宙和人类的,生命始于创世,历经罪恶、堕落和赎罪,最终得到拯救,进入天国。基督教宣称:上帝用泥土造人,人乃万物之主,故人死只是“answer the final
summons”(最后一次应召),“go to meet
one ’ s makers”(去见造物主)。基督教义是西方社会全体奉行的道德标准,源于宗教的这些死亡委婉语也为全民族所接受,可用在任何人的身上。
(二)价值观念差异
汉英两民族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使得两民族的价值取向有所差异。东西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死亡委婉语上的反映更为明显。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谓汉民族死亡价值观的典型代表,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儒家的“舍生取义”思想。一个人为公或为国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时,人们往往会用褒义的、正面的评价词语来表达他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而又深切哀悼的感情。例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杀身成仁”等。而对于那些恶棍以及犯罪分子的死,则采用带有贬义的、反面评价色彩的委婉词语,如:“横死”、“毙命”、“见阎王了”、“一命呜呼”。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除了具有不同的道德准则以及评判善恶价值尺度的道德标准外,还具有各自“死亡”观念及态度。英语里也能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而捐躯的委婉语,如: 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等,但这些表达法不论从内涵还是感情的表达上都无法与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相媲美,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这类表达法那样丰富多彩,带有一种对英雄人物深深的敬意和哀悼之情。同中国文化不同,英语文化注重个体生命死后的灵魂安息——个人愿望的实现。他们往往只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去考虑,希望自己的死能够得到上帝的赞许和垂爱,死后与上帝同在。因此,西方人面对死亡很少有中国式的豪言壮语。
(三)封建传统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中折射了不同社会的等级差异。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因此汉民族文化表现出了鲜明的阶级性。在论及死亡的委婉语中,也都体现了尊上卑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官僚等级制度森严。封建统治者生前高人一等,死后也要别于庶民。《礼记·曲礼》中写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古人把天子视为天或高山,因此天子之死犹如天崩或山崩。所谓“薨”,原为“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也是令人震惊的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用于仅次于天子的诸侯。至于“不禄”(也称“弃禄”),意思是“不再享用皇上的俸禄”。显而易见,这种说法也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特定阶级的死亡委婉语在现代已不使用,但它们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
此外,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对汉语的影响非常之大。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即说话不能太满。因此,人们在谈及死亡时更多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凡人皆为上帝所造,认为人生来平等。欧洲中世纪曾流传着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人固有一死,不管教皇、国王、乞丐和小偷都一样)。在这样一种文化土壤中,自然不可能产生那种社会阶层等级分明的委婉语。在英语中,“死神”被人格化为“the great leveler”,“死神”不分贫富贵贱,对谁都一视同仁。这种“人皆有一死”的平等观念,还体现在“join the great majority”,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一些委婉语中。
英国是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最早的国家。英美人崇尚个人主义,提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虽然英国的封建社会中也曾存在封建等级制度,但那是封建领主之间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在他们之间形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制。这种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作为纽带来维系的,不像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样以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因而“名分”上的尊卑也不像汉语那样森严。
四、结束语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死亡委婉语是委婉语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由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导致英汉死亡委婉语在语言形式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文化交流时,应当避免使用英语国家的禁忌语,学会正确使用委婉语,尤其在表达死亡委婉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英汉两语言中表达死亡委婉语的差异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