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于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10742018)
仪式在宗教生活中的象征体系
—以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宗教生活为个案
文/韩晓勇 邵海娇 倪福东 程凯 马占梅
摘要:穆斯林流动人口离开自己的家乡,从而也就离开了自己从小生活的宗教与文化环境,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都市新环境。他们处在社会的低层,是大都市里的陌生人,其宗教生活现状值得我们去了解、观察。本次调查主要是城乡之间的穆斯林流动较多,其目的是在城市中打工赚钱以及看病医疗。通过仪式的功能分析,了解穆斯林流动群体宗教生活状况。
[关键词]穆斯林;流动人口;宗教生活;仪式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常住户籍所在地、跨越了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其常住地的人口。本次调查所选定的流动人口为甘肃省内人口流动到兰州市,并且以20至50岁年龄人口为主,主要为城乡流动和城际流动。
1 简介兰州穆斯林群体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文化交汇、繁荣的地方。中国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长期生活居住在甘肃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脱离原初的农耕、游牧生活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已经成为兰州市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到陌生的城市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以及语言、文化迥异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很多问题。兰州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甘肃的乡村地区,以广河、康乐临夏、东乡等地为主,进城务工是主要的流动目的,穆斯林在流动过程中,宗教生活方面也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或环境发生一些改变。
2 穆斯林流动人口宗教生活的具体内容
宗教及生活,对于大多数脱胎于乡村社会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来说,虽然进入城市之后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但是信仰仍然是立足于穆斯林社会的基石。
在兰州流动的穆斯林大部分都是处在社会底层,大多都是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男性较多、文化程度较低,已婚者居多,而且从事的都是比较苦、比较累的工作,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在日常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访谈的内容包括日常宗教功课(即一天五次礼拜和念、礼、斋、课、朝)的履行情况、宗教节日(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参与情况、婚丧礼俗、和其他宗教信仰群体的交流等和在家乡时候进行对比以及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入学是否困难,以及居住情况等
3 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的现状及意义
3.1 宗教生活现状
本次调查人口分布有东乡县、广河县、临夏县等几个地方,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是为了打工挣钱而来,部分也是为了做生意来到兰州,他们的目的不一。但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都是很虔诚的,他们大部分人在宗教节日的时候都会选择回老家参加,少部分人也在外面过,主要是因为忙于工作赚钱回不了家,丧葬礼俗等事也偏向于回到家乡去办。而来到城市中,大部分的穆斯林还是会做礼拜,但时间的把握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忙时对时间进行调整,但礼拜是必须做的。对于天课都是按照2.5的成分进行捐纳,而天课也不是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其中也有要求,当达到了固定财富阶段就可以去缴纳天课,也可以去麦加朝觐。对于子女的宗教知识的传授教育总体来说是有两个途径来教育接受的,一方面是在家长及亲戚的身上学到,另一方面是通过阿訇的传授来得到知识的。对于兰州的清真设施,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较好的,但一部分人认为兰州小西湖那边的环境特别脏。对于婚葬习俗,他们都说是按照传统的结婚仪式和丧葬仪式举行,没有掺杂其他民族的成分,还是保持原来穆斯林的传统,没有发生很大差别。
3.2 宗教生活意义
3.2.1 仪式在宗教中的重要性
涂尔干认为仪式在宗教中远胜于信仰体系本身,宗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兰州流动穆斯林群体通过每天的宗教功课,宗教节庆的活动来维系对于这个宗教的信仰,从每天的礼拜到每个月的节庆再到婚葬礼俗,每个活动背后都有不同的仪式作为支撑,然而宗教正如涂尔干所说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活动。在传统的穆斯林群体中,他们形成规范,并且有自己统一的信仰,虽然穆斯林是涵盖了多个民族的一个统称但是信仰以及一些仪式活动,如礼拜、节庆、朝觐等活动还是一样的,流动穆斯林群体的结合关系是以“同质”为基础的机械结合,并产生一种社会规范,流动穆斯林群体虽然为了生活到城市中谋生,产生诸多不便的因素使得一些宗教活动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具有共同的信仰使其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不脱离这个整体。机械结合的基础是把个人同化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体。
3.2.2 仪式在文化与社会中
从杜尔干开始,包括拉德克里夫—布朗、帕森斯,一直到特纳,都强调仪式是使群体社会结构得以巩固和持久的方式。穆斯林是一个族群社会,而他们传承信仰的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像部分与整体一样,互相影响,各自分不开。在穆斯林群体中一天五次礼拜和念、礼、斋、课、朝以及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婚丧礼俗等仪式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信仰支撑着社会群体,仪式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贯穿在穆斯林的社会与文化中,然而仪式的象征体系成为支撑穆斯林群体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3.2.3 仪式在宗教生活中的象征性
穆斯林群体的流动发生了地域性变迁,流动群体宗教生活的表现体现信仰的坚持,而宗教生活中的仪式活动则强化其宗教信仰,而这些仪式常常见于祈祷、祝福以及每周一次的礼拜和在特定时期举行的宗教节日、朝圣等仪式。流动穆斯林群体参加每周五的主麻日,还有举行特定时间的三大节日,朝觐活动以及婚葬礼仪,参加这些仪式会带来个人的归属感,或对一起参加仪式的人的亲切感。流动穆斯林群体参加这些仪式基本都是回到家乡举行,家乡的浓重亲切感,用仪式加强原有的关系网,继而仪式作用于个人,也作用于群体,它使个人的自信心增强,群体和谐。宗教仪式及其相关的事物无不充满象征意蕴,仪式中的形体动作、诵读古兰经,以象征的形式与周围的世俗世界分割开来,构成一个神圣的穆斯林世界。仪式与象征是人们以特定的形式与神圣进行联系的努力,宗教仪式的象征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人体的直接感知能力,然而仪式的象征意义却是文化的建构。3.3 宗教生活的代际分化
流动穆斯林群体主要流动是从城乡流动、城际流动,流动群体年龄差较大,主要为了谋生而来到兰州,宗教生活因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生源地来到城市,从熟悉到陌生,年轻一代对于一些宗教生活方面的东西还不是很了解,知识还不完善,因此到了城市中,有诸多的不便和困难,因此以往在家中所进行的宗教活动到了兰州很难做到,有些活动甚至遗忘,而传统的老一辈在信仰这方面比较虔诚,不管是多艰难也会坚持下去,每天的礼拜,每星期的主麻日以及一年当中的节庆,即使他们不回家,也会在当地举行这些活动,在很多方面,年轻一代和老一辈由于思想观的不同,很大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分化”,宗教生活由于年龄这一因素发生“代际间的变动”。
4 结语
流动穆斯林群体宗教生活满足了固定的个人需要,增强群体的归属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随着地域的变迁也将呈现出和原居住地不一样的面貌,这种变化都对他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本文选取穆斯林较多的一个西北城市——兰州为切入点,通过对该市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状况的描述和分析,以求能够发现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的现实状况。本文在实地走访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 从穆斯林宗教功课的履行、宗教节庆的参与情况、接受宗教教育的情况、婚葬礼俗、与其他宗教信仰群体的交流、周边的人对其宗教习俗与活动等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了兰州流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1] 马平.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金宜久.伊斯兰教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 丁士仁.伊斯兰文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
[4] 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5]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韩晓勇(1995-),男,青海省共和县人,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学;邵海娇(1996-),女,海南省陵水县人,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学。)